林娟霞+彭懿+胡國方
【摘 要】學術不端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各有關部門出臺了各種加強學術誠信體系建設和嚴懲學術不端行為的規章制度,在全國范圍已經形成了嚴肅懲處學術不端行為的高壓態勢。本文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原因以及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管對策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學術 治理 高校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學術不端主要指在學術立項、學術項目的具體研究、學術成果的評價以及學術成果的發表等學術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違背學術共同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抄襲、偽造、篡改及其他違背公共行為準則的行為。它區別于學術失范與學術腐敗。學術不端的產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素,學術不端的治理必須遵循其客觀規律,才能取得實效。
一、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
目前,我國學界對學術規范研究大致起源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少數學者的倡導;發展于90年代中期后期的眾多學者激烈批評學術腐敗;繁榮于21世紀后眾多學者討論如何建設學術規范。大約于2000年后,許多學術不端案件被暴露出來,有學者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學術評判、學術打假網站。學術不端之風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受到世人廣泛關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原因進行分析:
(一)社會背景因素
90年代中期后至近期,學術不端會變得嚴重與我國的社會背景因素和學術發展程度密切相關。80年代以前,由于國家政治因素,文化、學術發展受到壓制,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國學術界擺脫了政治的高壓,有了較快發展,又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學術不端隨之而產生。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學術也得以蓬勃發展,我國固有體制、制度弊端,也慢慢顯現出來,學術不端行為也日益為人們所關注。
(二)利益驅動因素
如果說上文論述的社會背景因素為我國特有的,但是為何國外,諸如韓國黃禹錫、美國貝爾實驗室舍恩事件等,學術不端的案例也并不少見?筆者認為這可以從利益驅動因素進行分析。學術活動與名利緊密相連,我國學術不端利益因素影響有兩方面:
一是科研資源分配管理體制不合理。我國科研資源作為一種稀缺資源,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各政府部門、官員是科研資源分配的主要掌控者,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形勢并不容樂觀,客觀存在一些官員吃拿卡要、貪污腐敗的行為,或者政府誠信不足,拖、欠科研款項,在不良風氣下,一些科研工作者、教授、老師們就只能“跑”要課題,捏造數據、篡改記錄,進行學術不端。
二是我國高校、科研部門現行的學術評估體系存在弊端。學術的評價直接與經濟利益綁定。目前,我國科研項目、學術成果直接與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工資收入乃至與申請碩導、博導資格等直接掛鉤,成為安身立命之所系。一個老師有個國家級課題,他不僅可能獲得學術立身資本,還獲得索取資源的便利條件,如享有帶研究生的資格、職稱評聘的便利、對外開展學術活動的便利、再次申請課題的便利等。有些教師、科研人員在利益驅使之下,鋌而走險。
(三)監管缺位的因素
當鋌而走險者可以獲得不當得利而不被發現、懲罰的時候,那么按照經濟人理論,大多數的學者、科研人員就會冒險,學術不端隨之發生。正因如此,美國于1992年成立了“誠信調查辦公室”, 德國由各聯邦的法律部門負責對學術造假問題的處理,英國由資助科研的基金會和各研究機構制定內部準則,調查不正當學術行為并作內部處理等,世界各國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加強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管。筆者認為,我國學術不端監管缺位體現兩方面:
一是科研過程管理不盡科學。在我國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特別是在高校中,高校名與利直接與教師、科研人員的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綁在一起,因而往往存在重 “量”輕“質”,重“評”輕“管”, 重“獎”輕“用”,導向失誤,又是一個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重要客觀因素。此外,當前我國大多數的科研項目,都要求學術科研任務必須如期按時完成,在課題計劃階段就要明確發表論文數、參與項目數、專著數、獲獎數等,而這無疑是與科學規律相悖的,有些科研項目的產出期效非常長,特別是一些基礎科研項目可能做幾年甚至數十年,也不見得有成果產出,甚至有些科研項目可能會失敗沒有產出,這樣,有些教授、學者為了完成科研項目,就不得不偽造數據、捏造論文。
二是當前我國對學術不端的懲處不嚴,也是客觀上影響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原因之一。中國學術打假專家方舟子近年來披露900多起學術不端案件中,只有20多起高校做了處罰。在現有體制下,從舉報、核查到處理學術不端往往需要比較長一段程序,其中還有被舉報人和舉報人之間的一些糾紛等,情況更復雜,處理周期更長。此外,現在目前我國在處理學術不端的通行做法,是由高?;蚩蒲腥藛T所在單位內部調查,在高校、單位與個人利益綁定的前提下,無疑有父評子過之嫌,其公正性受到質疑。
在上述客觀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再加上一些教授、學者們急功近利、缺乏誠信、學術不能自律等主觀因素作用下,學術不端行為就容易產生。
二、加強學術不端的治理對策
(一)加強法律治理
目前,我國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治理規范,主要來自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各高校等,政出多門,有些規定和概念沒有統一,甚至有些沖突。比如說,關于一稿多投的問題,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編寫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是這樣表述的“稿件原則上只能在一個刊物上發表,避免一稿多發。由于無法掌握的發表情況,同時向多處投遞稿件,在第一次發表后,應立即通知其他投遞處停止處理稿件,如其他刊物已經處理無法撤稿又同意重復用稿,一般應公開說明首次發表情況”,這樣的表述跟2007年1月16日中國科協七屆三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第二十一條明確將“成果發表時一稿多投”列為學術不端行為是有沖突的;與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編寫的《高等學??茖W技術學術規范指南》“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在法定或者約定的禁止再投期間,或者在其間以外獲知自己的作品將要發表或已經發表,在期刊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者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也是不相一致。概念不一致、混亂,無疑給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帶來障礙。endprint
根據我國現在的國情,各有關部門的學術不端行為要進行歸口管理,在上述有關規定不一致的情況下,建議有關部門如教育部、科技部、國家基金委等部門聯合發文,消除分歧,統一概念;或者可以更進一步,由國務院出臺一部行政法律,加強規范,統一概念,規范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程序,使治理學術不端有法可依。
(二)切斷利益鏈條
目前學術不端從其學術立項、學術項目具體研究、學術成果評價以及學術成果發表這四個階段,均與利益綁定,利益所驅,是學術不端的源頭。因此有必要進行相關的利益切斷,比如在學術項目立項中,政府有關部門不必直接參與決定哪個項目予以立項,政府部門只需要提出研究需求及明確經濟資助,而決定哪個項目立項可以為委托給一個獨立第三方中立機構,由該機構經過組織專家評審確定哪個項目予以立項;在學術項目具體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加強規范指引,建立實驗原始記錄保存和檢查制度、有關人體或動物試驗保障制度、學術成果公示制度、論文答辯前實驗數據審查制度、畢業和離職研究材料上繳制度、論文投稿作者簽名留存制度等管理制度;再者在學術成果評價階段,改變現在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區分不同的學術類型,如基礎研究類型、教學類型、創新試用研究類型等等,根據不同類型的人員確定不同的評價方式和標準,不以科研成果定一切,多種渠道評價,多種方式確定其分配收入方式等;而在發表成果中,不以數量論一切,強調論文的質量,改變現有期刊的管理方式,改變專職編輯審稿,試用兼職編輯審稿,推行“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加強期刊、出版的自律,強化期刊、出版業應有的社會監管職責,強化學術不端的源頭治理。
(三)強化行業自治
學術共同體內部治理是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國際準則。由于多數學術不端行為往往涉及較為專業的領域方向,非專業人員很難察覺,也難以進行評判;越是高精尖的高技術領域,科學研究過程越是細微、復雜、深奧,只有同一領域內、同一專業的同行研究人員才可能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避免“行政干擾科研”,也避免“外行評內行”。鑒于目前高?;蚩蒲腥藛T所在單位自行組織調查,在公正性上受到頗多質疑,建議由相關主管部門如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成立相關學術專家庫,區分不同學術不端行為調查需要,抽取相關的專業專家,進行匿名評判是否屬學術不端行為,這樣一來既可避免高校自行組織專家有“父評子過”之嫌,又可避免高校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時在個別行業由于專業過于專而專家較少或缺乏的情況出現,同時也利于主管部門加強對評判專家的管理,可以統一采用規范的調查程序,規范各種取證程序,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四)強化責任追究
目前國內外比較通俗的做法,均是成立相關學術委員會,通過一定的調查程序,確定是否屬于學術不端,對學術不端的追究方式主要包括取消學位、學銜、榮譽稱號;禁止出入某些場所、交出剽竊的資料、返還各類獎金、追繳科研資助費;承擔社會服務、記入人事檔案、行政紀律處分、解雇、終止從事學術科研活動等等。相比國外,我國對學術不端的責任追究,有畸輕之嫌。舉例說明,如2006年韓國“黃禹錫案”當事人因學術造假騙取科研經費不僅受到了行政處罰,還受到了刑事制裁,而我國同時期的轟動科技界的“漢芯造假案”的處理結果就是撤銷當事人行政職務及相關榮譽稱號、追繳相應撥款和經費等,對于其騙取巨額科研經費造成國家巨大經濟損失的行為并未追究刑事責任。
(五)保護當事人權利
根據法律上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當強調責任追究的同時,必須強調權利保護。權利保護原則是西方國家在處理學術不端事件中強調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學術不端調查中,都強調被告人(被指控人)的合法權利及學術自由的權利應當得到充分保障,并強調聽證團等相關的聽證程序,以保證當事人自我辯護或呈交證據的權利,且在整個學術不端調查中,不得要求被告人(被指控人)自證不利的情形出現,并且要求調查團(組)中成員要具有代表性并遵循利益不沖突原則。相比之下,關于當事人的權利保護原則,我國有所欠缺。有些高校或科研機構在學術不端調查中,甚至是缺乏當事人辯護這一環節,直接書面盲審,這樣一方面忽視了當事人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裁決結果的執行及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護當事人權利不僅是法治的要求,也是促進學術不端的監管重要途徑,因為只有當事人的權利得到伸張和保護,監管才真正落實到位。因此,必須強調的是,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必須強調權利保護與嚴格責任追究同步。
【參考文獻】
[1]徐和平,袁玉立.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政法律規制探討[J].學術界,2011(10).
[2]孔玲燕,袁熙臨.國外學界對于“學術失范”問題的認識及其對應措施[J].新世紀圖書館,2012(7).
[3]劉 英,胡建華.論治理高校學術道德失范的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