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高校肩負著培育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由于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及大學生自身多方面原因,現行的民族精神教育實效性并不理想。因此,我們要著眼于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在當代大學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面對高校當前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困境,應通過積極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這對于有效地提高大學生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民族精神 培育 困境 途徑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若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則經不起摔打;若失去民族精神,則不打就垮。民族精神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高校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肩負著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使命和重任。但在當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及國際競爭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重視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大學生擁有為人民服務的真本領。因此,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研究,探索高校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徑,勇于擔當這一歷史賦予的重任。本研究具有較深遠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一、高校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困境
(一)社會價值和道德多元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社會日趨多元化發展,其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變革,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出現了混淆和偏差,拜金主義、享樂思想、個人利益至上,以金錢、物質來衡量人的價值和能力已經成了一部分人的價值歸屬。大學生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壓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他們更加關注個人的求學和生存,不再注重理想和價值觀念,而更多地考慮個人今后就業的薪水、待遇、享受、職業發展,很少考慮國家的需要、艱苦環境的需要、自身價值的需要等等,物質和現實的想法很多,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缺失、沒有社會責任感、團結合作意識較差、心理耐受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思想現象。種種思想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喪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
(二)西方文化入侵
世界文化趨于多元化發展,其中有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立足于自身的強勢地位,不失時機地向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擴張,宣揚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宣揚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宣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進行和平演變及文化滲透,等等,這些都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發展,不利于祖國統一,其最終目的就是妄想在教育陣地上爭奪青少年一代,瓦解民族精神,從而影響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
(三)大學生自身文化素養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是社會發展中最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的群體,大學生正值風華正茂,處在學文化、學知識、學做人的時期,又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是接受良好教育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和觀點的可塑性很強,很容易接受各種觀念文化并滲透于他們的行動中,加之現如今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在大學生中學習、生活、情感中的普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增加。同時,由于長時間我們的教育以追求升學為目標,致使部分學生知識面狹窄,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和弘揚,文化底蘊薄弱,審美情趣下降,價值觀念偏差,又恰逢處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快捷通暢,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暗示和誘導,大學生辨別能力差、審美情趣下滑,有的喪失了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氣節,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四)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著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雖然也開設有思想政治課,也有心理學教程,也在一定層面上關注大學生全面發展及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整體看待我們的學生,漸漸發現部分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民族精神教育缺失,我們大學的人文教育課長期處于邊緣化位置,輕視民族精神的養成教育,有的大學生思想和觀念世俗、想法行為畸形,而且現有的民族精神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方法手段單一,教師隊伍參差不齊且不夠專業,最終導致民族精神教育形式化,課堂教學死板單調,缺少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有針對性的案例少,因此實效性差,達不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途徑
針對高校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存在的問題,我們要積極研究和面對,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高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任務來完成,因此,提出如下方法和途徑以供參考。
(一)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
高校積極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教育的共同認識。目前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通過學生選修課進行的,課時數有限制,學生參與面有局限,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增加人文課程和學時,調整教學大綱,改變課堂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德育課程,在主動參與的教育和實踐中洗滌思想,受到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確個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從參加社會實踐中豐富個人的內心世界,實現人格的健全和全面發展。
(二) 提高“兩課”教學效果
“兩課”是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在我們現行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喜歡“兩課”,積極參與到“兩課”教學環節中,因此,要調整和豐富“兩課”的教學內容,增加“文化性”“趣味性”“實效性”和“教育性”,采用情景教學法、紅色故事會、訪談革命烈士后代等方法,激活課堂教學,在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中,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堅持正面教育與思想滲透相結合,使民族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真正使學生明白民族精神強大的思想動力作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懷。
(三)豐富校園文化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載體,是熏陶大學生精神文化層面最有效的環境,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知識水平,科學地設計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和多樣化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學校社團、學生會、文娛團體的宣傳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社會實踐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如進行紅軍長征教育、井岡山精神教育,組織開展故事會、演講比賽、征文、報告或講座等,通過廣播、電視、視頻、板報、???、宣傳板、校園新聞網站等輿論宣傳陣地,整合教育資源,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革命斗志,積極營造活潑向上、積極進取、崇尚民族精神文化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活動中充實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提高其文化活動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
(四)發揮互聯網作用
互聯網作為當下信息快捷傳播的媒體,其速度、內容、欄目、載體、吸引力等方面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對大學習的學習、生活能產生廣泛、現實而深刻的影響。高校通過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趨勢,又是很好的途徑之一。高校可以開發研制弘揚民族精神的網站,開辟民族精神教育欄目,民族精神專題討論欄目,師生對話交流QQ群或郵箱,借助網絡開展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同時,要精心設計具有時代特點的、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軟件,作為德育教育特有的趣味性、生動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電子音像教材;在學校局域網上開辟“德育網站”, 建立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專欄,師生參與討論、參與辯論、參與發表個人觀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與互補,使高校大學生更加方便、快捷、全面而理性地獲取知識和信息,從而使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付忠臣.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對策及途徑[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5(7):20-22.
[2]郭婷.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J]. 理論導刊,20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