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方民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教學質量問題的提高是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的根本。構建基于ISO9000標準的新時期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運用科技手段對教學質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監控。構建地方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是提高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方法和保障。
【關鍵詞】新時期 地方民辦高校 教學質量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教育制度也快速發展起來,在滿足社會政治經濟需要的條件下,地方民辦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的應運而生、快速發展。時至今日,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本文將ISO9000國際標準引入到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教學質量問題的研究中來,構建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以建立健全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體系,其研究成果可以為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一、影響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問題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多數地方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呈 “兩極化”趨勢,院系領導和高職稱的教師多為公辦院校退休人員,專職教師多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碩士或博士生,中間主要依靠大量的兼職教師,缺乏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師資結構不太合理。部分離退休教師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社會中,部分知識顯得有些陳舊;大量兼職教師由于是松散的臨時雇傭關系,受學校的約束較少、流動性大等原因造成備課不夠充分;剛畢業的教師教學經驗能力相對欠缺等,這種教師隊伍狀況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2.教學管理和保障體制不規范
民辦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體制不規范,依法管理缺乏可操作性,教育的管理范圍太大,職責不太明確,權威不高,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無法進行協調和處理。民辦高校自身還存在教學評估體系不太健全,教師考核體制不太完善,以及無法吸收高學歷、高職稱人才長期為學校服務等問題。
二、構建基于ISO9000標準的新時期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
1.建立新時期民辦高校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
組織相關人員學習ISO9000標準,培養管理人才,對民辦高校的內部組織、管理制度等進行診斷,明確各方面與ISO9000標準要求的差距,對民辦高校及其各附屬單位進行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設計,確定各方對高校的要求,明確學校現狀與服務對象需求的差距,組織相關人員編制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對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反復進行管理評審和改進,同時,選擇第三方認證和持續改進,以確保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
2.建立基于ISO9000標準的新時期民辦高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首先,科學構建多元化的籌資投入保障體系。加強民辦高校自身制度建設,挖掘自身投融資能力,同時,積極地爭取或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其次,在學校內部建立教學質量督導評估機制。利用校、系(部)、教研室三級單位進行教學質量保障監控,組建一支具有權威的督導評估隊伍,運用科技手段對教學質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監控。
當然,這些科技手段的監控都是量化的,提高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僅僅有這些數據可能還是不夠的,長期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口碑的建設,還需要一支業務水平過硬、踏實認真、將教育事業視作自己的使命,同時為了學生的發展樂于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的教師隊伍,這些都需要學校進行長期而耐心的考察和等待。
教學質量的評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全面進行考察的過程,所以,使用必要的科技手段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監控的實效性和科學性。這些科技手段的應用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能提高90后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適應他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和能力。
三、構建地方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
研究表明,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完善體系的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是指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各種支持源組成的有機整體,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也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和學校、院系等方面的支持。
由于民辦高校教師的身份和生存環境與公辦高校教師不同,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和公辦教師相比亦應有所不同。因此,構建有效的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有助于提高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最后,引用國家級教學名師的話作為結束:“站在大學的講臺上,我們能夠切實地理解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境界……上好一堂課容易,但一輩子上好每堂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作為大學教師,教師是我們的職業,教學則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建設新時期地方民辦高等院校,讓我們從上好每堂課、提高教學質量開始,從健全各種質量保障支持體系開始。
【參考文獻】
[1]張墨涵,邱東博,王炳展. 我國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科技手段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1):35.
[2]朱沛雨. 論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的構建[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3):35-3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