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要:
中國創作版畫中一些作品帶有明顯的中國元素。版畫家們在深厚的中國文化中生長,耳濡目染留下了很多中國式的審美習慣。從構圖和內容兩方面就可以看到大量運用中國元素的痕跡,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化特點。
關鍵詞:中國元素;構圖;內容;創作版畫
當下,中國的視覺藝術作品不斷的在國際藝術界得到認可甚至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的很多作品帶著濃郁的中國味兒。這些作品不僅讓世界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國,也很受國內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其中,不乏帶有中國元素的創作版畫。
中國的現代版畫家們在深厚的中國文化中生長,耳濡目染留下了很多中國式的審美習慣。使得中國的創作版畫潛移默化地揉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從構圖和內容兩方面就可以看到大量運用中國元素的痕跡,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化特點。這些本土化特征是我們自然而然流露出對自身文化的依戀和內省,更是喚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心理需要。
一、談中國元素
談到中國元素,人們會舉出一籮筐的例子:長城、京劇、瓷器、龍等等。中國元素究竟是什么?我認為它是中國本土文化的一種外化形式。凡是被大多數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廣泛認同的、凝結著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號或風俗習慣,均可被視為“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的分類有:現代著名建筑及偉大成就類;著名歷史人文景觀類;重大發明創造、創舉類;民俗節日、手工藝、服飾、特色食品等類;傳統戲曲、樂器、體育項目類;重要學術思想、著作類;著名歷史人物類;著名自然景觀類;動、植物類(含圖騰、吉祥物等);著名城市、企業、學校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中國元素的應用。在現代版畫藝術品中,呈現出大量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符號。
二、談現代版畫中的中國元素
(一)構圖中的中國元素
典型的構圖本身就可以成為文化符號。一些版畫作品直接沿用了古典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和長條形的構圖法,使畫面洋溢著中國式的浪漫氣息。李帆的很多石版作品就采用了散點透視中的復合視域構圖法。例如作品《黃昏練》是把中國的散點透視和西方的一點透視相結合形成多種視域來展現民俗風情的。這種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西方的超現實空間的結合,既體現出民族性,又是對傳統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法的超越。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構圖達到了人在畫中游和心理空間的擴展;同時營造出現代版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狀態。
還有很多創作版畫的構圖直接采用典型的中國物形元素,表達中國式的情懷或某種特定的精神內涵。例如:凌君武、孫世亮都曾采用中國文人墨客鐘愛的折扇來構圖。凌君武在扇面上寫意的描繪了現代家鄉的園林小景,內容與扇形的構圖相得益彰,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園中手持折扇的游人那份愜意。更傳達了畫家對大自然的心馳神往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孫世亮卻通過扇面看到抽象化的、流動著的“氣”。如果拋開扇形與畫中文字只看剩余的內容——“氣”,并沒有讓我們有明確的東方感或西方感,它是虛的、動的。而扇面構圖和畫中的文字卻是具有東方暗示意義的形,它們是相對實的、靜的。就這樣一虛一實、一動一靜、既有形又無形,卻讓畫外人具有了明確的東方歸屬感。那份東方道禪的飄逸與虛無感就這樣油然而生了。
不僅是扇形,還有中國現代創作版畫中“長條形”的構圖就來源于中國畫的構圖習慣。中國畫的風景和人物場景常為卷軸,長條的畫面由于長寬比例的懸殊,在視覺上有向一方無限延伸的心理感覺。這一點恰好與道學中追求“有限”化“無限”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內容中的中國元素
回想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在國際版畫屆有影響的畫家幾乎都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本土文化。很多版畫家在內容、題材上選取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質的元素加以創新,并取得了成功。徐冰的《鬼打墻》、《天書》都運用了中國元素。《鬼打墻》這件作品運用了“長城”這一典型的中國元素。長城不僅成為他畫面的“母版”,最終的作品效果也運用了長城抽象的外形特點,將拓印長城的局部拼合成巨大平面進行立體展示,配合現場堆積長城腳下的土壤營造氛圍。最終使觀眾的心理聯想到長城的精神性:被壓抑的、禁錮的、崇高的、不可抗拒的等等復雜心理。《天書》中利用的文化元素是文字。每一個字都是由漢、英兩種文字共同構成的,實際上中國人看不懂;西方人也看不懂。兩種文化元素的簡單結合,卻道出文化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他讓人們直觀的去感受文化的沖突。闡明了兩種文化的簡單拼合并不能讓西方人明白中國,也不能讓中國人讀懂西方。作品意在探討文化溝通的可能性。正如徐冰自己所說“作品的背后是中國式道禪哲學中‘有與‘無觀念的支撐。”
從大量優秀的具有中國元素的現代創作版畫來看,打動人的歸根結底是那些滲透出的深厚的文化。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我們不能表面化的照搬照抄,不僅要研究中國元素如何變化發展,還要了解版畫真正的價值在于畫面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版畫家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創作版畫中恰到好處的運用中國元素,才能將中國的文化魅力展現在國際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齊鳳閣.20世紀中國版畫文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畢繼民.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物畫[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5]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6]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7]左克厚.中國美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與傳媒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