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娟
摘 要:縱觀檔案職業發展歷程,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會給檔案職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技術、思維、管理等社會變革極大地影響著現代檔案職業的生存和發展,分析檔案職業發展狀況,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定的發展策略,對于實現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檔案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發展策略
我國檔案職業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檔案管理活動產生到紙質社會傳統檔案職業模式的建立,再到現代信息社會數字檔案管理實踐的發展,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給檔案職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電子文件、數字化檔案大量產生,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應用,全國各地數字檔案館建設競相推進,檔案職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然而,傳統檔案管理方式的落后、檔案人員素質能力不足和電子文件管理技術上的缺陷等也為檔案職業發展帶來重重障礙。檔案界學者普遍認為,我國檔案職業正處于痛苦的“夾縫期”,一方面,仍依靠著以紙質文件管理為基礎的傳統職業模式,另一方面,必須面臨電子文件管理困難所帶來的種種壓力和挑戰。[1]然而,當檔案界在積極探索如何使檔案職業突破發展瓶頸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多樣化需求時,信息技術的深化和快速發展已經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的生存和發展迎來了更大的挑戰。
1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變革
大數據時代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深入階段,是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下的必然產物,也是一場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社交網絡的興起、移動互聯網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數據量空前增長,從IT領域延伸到社會各行各業的大數據應用帶來巨大的社會轉型,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獲得信息和知識、發現商機、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已成為政府和企業等各類組織的共識。總體來看,大數據時代的社會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技術變革。技術變革是大數據時代社會變革的核心推動力。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導致了數據規模的空前擴張,數據量遠遠超過了現有管理架構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數據處理和應用的實時性也對現有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盤活巨量數據資產,使其為政府決策、企業經營管理、社會治理以及個人生活等服務,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推動著信息領域一輪又一輪的技術變革。數據庫技術開始向分布式架構發展,微軟、谷歌、IBM等知名公司所提出的大數據管理和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此起彼伏。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認為:“人類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將占據主導地位。”[2]
1.2 思維變革。大數據時代正在重塑人們認識世界、理解問題和做出決策的基本方式。數據獲取和存儲的便利性以及數據價值的潛在性使越來越多的數據被保存,記憶將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分析全體數據、接受數據混雜性和關注相關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人類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3]這種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事物間的相關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往往能夠揭示一些驚人的規律,如沃爾瑪啤酒和紙尿布銷售案例的成功。可以說,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應用的核心,擁有大數據思維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1.3 管理變革。在大數據時代,所有數據都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先進的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使人們可以更快更大規模地進行數據處理,最大限度地釋放數據的隱藏價值,為管理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在商業管理領域,企業將數據視為最寶貴的資產,擁有數據意味著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機構積累的海量數據成為無法估量的價值源泉,數據開放成為社會利益驅動下最大的公眾訴求。然而,大數據給公民隱私管理也帶來了極大挑戰,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無孔不入使眾多傳統隱私保護策略紛紛失效,個人隱私變得無處遁形。數據開放和隱私保護成為大數據管理面臨的兩大難題,尋求兩者間的合理平衡將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一場管理規范上的巨大變革。
2 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發展狀況分析
2.1 職業發展環境復雜。檔案職業環境是檔案職業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背景,包括外在社會環境和內在管理環境。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技術、思維和管理等方面的變革對現代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社會公眾對檔案信息的認識也發生著很大變化,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影響著檔案職業的發展,對檔案職業的現代性、專業性、服務性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網絡環境中電子文件原始性和完整性的鑒別、公共檔案信息資源的開放、分散性檔案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檔案管理政策法規的適用性改革等要求對于現有的檔案職業模式和檔案管理體制都是一種挑戰。推動數據廣泛收集、數據深度挖掘和數據精密分析的大數據技術,在催生新的職業類型的同時(如數據科學家),也將引起一些傳統職業的式微,被廣泛認為處在發展瓶頸期的檔案職業境遇不容樂觀。有學者擔憂,如果大數據時代的檔案職業仍然固守傳統職業模式,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這一職業將面臨被取代進而退出歷史舞臺的危險。
2.2 職業功能亟須拓展。社會開放程度和公眾檔案意識的提高使檔案的社會屬性被廣泛探討,檔案職業逐漸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型,主動保存社會檔案信息和重塑社會記憶成為檔案職業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正如特里·庫克所說:“檔案職業人員以及他們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歷史遺址等部門里的同行,是社會長久記憶的主建筑師。”[4]然而,在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主動構建社會記憶功能的實現卻面臨著種種困境。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來自微博、微信、網絡社區等多樣化社交媒體的信息成為大數據時代社會記憶信息資源的主體,但數字記憶的長期保存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如信息內容的不真實、信息載體的不可靠和信息價值的不確定等。即便是在數據信息全面涌現的時代,我們也面臨著失去記憶的危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會造成信息資源的永久消逝、社會集體記憶的極大缺失和文化傳承鏈的斷裂。[5]因此,數字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和維護是檔案職業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必須且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2.3 職業構成要素相對弱勢。從整體上講,我國檔案職業在社會職業體系中屬于相對“弱勢”的群體,[6]這主要由檔案職業各構成要素的弱勢地位所造成。檔案信息資源的結構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就目前各級各類檔案館館藏資源結構來看,紙質檔案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文檔、表格、網頁、照片和影像等非結構化數據資源所占比重較小。而且,具有漫長封閉期的檔案信息因時效性較弱而不能成為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信息資源。檔案職業人員作為開展職業活動的主體,存在學歷層次多樣和人才素質不高的問題。從歷年全國檔案事業統計年報來看,檔案職業者的文化程度和檔案專業程度,從初中及以下到博士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分布,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較少,人員綜合素質與大數據時代的人才素質要求相差較遠。此外,傳統檔案職業技能在大數據時代更加弱化。一般來說,檔案職業技能主要體現在檔案管理的程序或方法上,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檔案信息管理鏈條發生改變,能夠適應大數據時代檔案管理要求的職業技能非常欠缺,傳統檔案職業技能亟須突破和創新。
3 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3.1 以“大檔案”理念指導檔案資源建設。“大檔案”指將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全部有價值的檔案進行集中保管和有效整合,[7]旨在通過改善檔案資源結構,增強檔案職業服務功能,提高檔案部門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大檔案”理念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檔案資源所劃定的范疇,體現了社會檔案資源收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大數據時代的檔案信息不再匱乏,而是泛濫,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每天都在產生大量反映社會方方面面的具有重要保存價值的檔案信息,形成了眾多分散性的數據檔案中心。大數據的應用價值必須以規模性數據資源作為基礎,因此,通過云存儲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數量龐大、紛繁復雜的數據資源的集中保管和全面整合,并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是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以及其他信息管理行業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也應該理性地看待大數據資源,“大檔案觀”區別于“泛檔案化”,在檔案資源建設過程
中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鑒別出那些具有保存價值的數據資源,確保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2 打造專業化人力資源隊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公眾在檔案信息和檔案服務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對檔案職業的開放性、服務性、高效性以及檔案職業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教育和培訓培養一支專業化程度高和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檔案人才隊伍是推動檔案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大數據時代的檔案職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傳統的檔案管理理論和實踐方法,更要充分了解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特點和大數據應用理念,培養大數據戰略思維,提高自身對數據信息的敏感性。在專業化人力資源建設過程中,既要引入掌握數據庫存儲、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技術的高端技術人才,又要注重加強對已有檔案職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增強其對檔案及相關信息科學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并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幫助檔案人員建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變革的適應能力。
3.3 跨越界限,尋求多領域合作。大數據時代是一個開放、自由、多元化的時代,檔案職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該以開放的姿態主動跨越專業或地域的界限,尋求多領域的合作,推動檔案職業的可持續發展。2012年美國檔案工作者年會即以“超越界限”為主題,鼓勵檔案領域的學者、研究者和工作人員開闊眼界,突破檔案領域的局限,更多地與其他領域合作與交流,從而將新的技術與方法運用到檔案管理中,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8]檔案職業的跨領域合作一方面體現在借鑒圖書、情報等其他信息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方法,將其融入檔案學研究范式,實現檔案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另一方面體現在引入大數據方面的專業人才和相關技術,尋求與專門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的組織合作,在數據專家的指導下開展數據檔案收集、管理和開發工作,利用數據公司提供的數據管理平臺和技術框架進行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服務。
3.4 以人為本,保障公民數據權。大數據時代既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又是一個民主的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數據公開和信息雙向交流更加普及。2010年5月,英國首相卡梅倫提出了“數據權”的概念,認為“數據權是信息時代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并承諾要在全社會普及數據權。[9]“數據權”的提出,意味著數據開放成為大數據時代推進社會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因素,體現著政府“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隨著數據開放程度的增加,公民數據隱私保護也成為信息管理行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檔案職業的核心使命在于為社會提供服務,面對大數據時代數據開放和公民隱私保護的雙重挑戰,檔案職業人員必須充分尊重公民數據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公共檔案信息的數據開放和社會共享的同時,探索新時期公民數據隱私保護的新路徑,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保障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姜之茂,馬素萍.為了21世紀的社會記憶——中國首屆檔案學博士論壇學術觀點述要[J].北京檔案,2001(12):12~15.
[2]戴冰.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N].北京日報,2014-3-3(11).
[3](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7~94.
[4]特里·庫克(著)、李音(譯).四個范式:歐洲檔案學的觀念和戰略的變化——1840年以來西方檔案觀念與戰略的變化[J].檔案學研究,2011(3):81~87.
[5]馬費成.數字時代不能沒有“中國記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5-26.
[6]吳紅.檔案職業的走勢[J].檔案與建設,2004(4):14~17.
[7]魏勤政.大檔案熱的冷思考[J].檔案管理,2006(3).
[8]陳荷艷.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檔案工作——2012年美國檔案工作者年會啟示[J].中國檔案,2013(2):50~51.
[9]劉葉婷,王春曉.“大數據”,新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作為模式轉變的分析[J].領導科學,2012(35).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稿日期: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