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愛蘭
(湖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咸寧 437100)
自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來,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終身體育等指導思想,我國許多高校不同程度地進行了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努力實施高校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創導多維的教學目標,充分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身心需求,培養多維的社會人才,實現體育的價值功能。本課題主要是在查閱近幾年我國普通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相關資料,辨析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概念;以湖北科技學院大學體育網球俱樂部課程改革為例,比較分析了大學體育課程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間的優劣勢,進一步地探討了大學體育課程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的趨勢,發揮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勢,克服俱樂部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斷推進大學體育課程改革。

表1

表2

表3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式體育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90年代中期,以深圳大學為典范,全國各高校也紛紛進行了所謂俱樂部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其相關研究也隨之而來,特別是有關高校體育俱樂部概念的研究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本課題的研究是建立在劉志敏學者對高校體育俱樂部概念的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展開。體育俱樂部是一種自發的、從事體育活動的社會組織,是“人的集合”;體育管理部門對體育俱樂部界定為:體育俱樂部是指由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政府撥款舉辦,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體育組織[1]。學校體育的主要形式是體育教學,以體育俱樂部形式進行教學,應該遵循教學的規律,即在教師指導下,有自由選擇項目、教師、自由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具有共同體育鍛煉愛好的大學生基于生理、心理、社會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質教育、健康教育為目標,從大課程觀出發,把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群體競賽、運動訓練四者有機地融為一體并納入課程之中,成為一種綜合的體育教學形式,我們把它界定為“體育教學俱樂部”[2]。目前,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有五種模式:教學型俱樂部、學校與社會聯辦體育俱樂部、學校管理下的學生組織的單項體育俱樂部、高校競技運動俱樂部和個體自發組織的體育俱樂部[3]。
通過隨機抽查了湖北科技學院網球俱樂部課教學班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下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網球俱樂部課教學模式的學生分別占34%和52%,不太滿意的學生共占4%。覺得一般的學生占10%。由此可見,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下大部分學生對體育課持有積極、滿意的態度,只有少數學生表現為不太滿意。
分別抽取大二網球俱樂部班和網球專項選項班各40名學生進行統一標準下的考試,能掌握基本技術的考試成績定為80分以上,通過對網球俱樂部班與網球專項選項班期末成績的統計統計分析得出以下比例。從表1中可看出網球俱樂部班技術考核成績明顯好于網球選項班。這說明了學生在學習網球技術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主動參與的意識,在多球訓練,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情況下,更能自學和更好地掌握網球技術。因網球技術本身就復雜不易掌握,同時傳統選項班上課人數太多,場地、球較少,課余練習不夠,所以對技術的掌握較差。
分別抽取大二網球俱樂部班和網球專項選項班各40名學生對每周參加課余網球訓練的次數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從表中結果來看,課余參與網球運動訓練的學生網球俱樂部班明顯高于網球選項班,從網球俱樂部班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們由最初的規定性1~2次訓練到后來主動地參與課余運動,其主要原因是訓練時有教練員指導,小組學生陪伴,球多,場地充足,這些都提高了他們對網球的學習熱情,久之,他們感覺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掌握了網球技術,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養成了參與運動的習慣。
網球俱樂部實施一個學期中,通過調查問卷統計得出,網球俱樂部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學校支持力度不夠,網球俱樂部教學還屬于試點中,許多政策還沒得到認可;二是學生課余時間較少,一些院系課外活動時間都安排了專業課,影響了學生參與鍛煉;三是師資力量較弱,無法滿足教學與訓練,教師工作量較大;四是場地條件還有待改善。
通過對兩種教學模式實施的教學計劃與大綱的對比分析得出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勢與特點如表3所示。
在《新綱要》頒布后,全國各高校都對大學體育課程實施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許多好的經驗與成績,湖北科技學院也在這個大環境影響下對大學體育課程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前,湖北科技學院的大學體育課程主要是體能訓練課+選項課為主的教學模式,隨著體育生活化教育的需要,這種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湖北科技學院通過網球項目的俱樂部教學試點得出:俱樂部教學模式在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評價方法及體育生活化理念的形成等方面更能滿足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與愛好,在教學效果上明顯優越于傳統的選項課教學模式,所以后續我們將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極力推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將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體育技能和體育才能得到顯著提高,身心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并朝著“以學生為本”的多種課程模式并存的復合型模式發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引導學生今后的生活方式。雖然在推行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但其積極的實踐意義不容否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1)加強學校各級領導的重視。
在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中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各級領導認真落實貫徹體育改革,加大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扶持力度,完善各單項俱樂部管理體制,做好教練員和學生的考核評價,更好更快的完成大學體育工作。
(2)提高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率。
體育是高校的必修課,根據學校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地位,花費巨大財力修建場館已不太現實,所以只有通過提高現在學校已有場館設施利用率來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困難。
(3)加強現有師資隊伍的建設。
開設俱樂部課程相對于普及教學而言,對教師的專項水平和組織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培訓做好老師的轉型,擴大教學的時空,主動適應教學要求。
(4)制訂完善的考核制度。
按照學生的技術水平層次,制訂不同的考核方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技術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技術水平在俱樂部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及終身體育的能力。
(5)倡導多種教學模式并存。為了滿足各層次學生對體育的需求,我們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努力做到多種教學模式并存。培養學生穩定的興趣,使學生能掌握一到兩門運動技術,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理念,努力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使學校體育成為大學生社會體育生化的新起點,實現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至延伸。
[1]劉志敏.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4(8):56-57.
[2]劉志敏,凌青東,石磊.小康社會的高校體育-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3(4):69-72.
[3]楊文英,龐國忠.基于系統工程視角下的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1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