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佳鑫
以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正在改變和重塑出版業。數字復合出版作為一種全新的出版形態,將成為出版業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而建成高質量的信息資源庫將是其根本支撐。目前,已有部分出版社開始并建成了一些數字出版資源庫,但大多數資源庫存在圖書碎片化程度低,碎片后信息單元關聯度有限,離散的信息缺乏統一的標準進行標引著錄,知識單元或信息單元的組織與利用缺乏從用戶(編輯)認知發展層面為基礎的考慮等缺陷,造成了全面、準確與高效地知識利用的困難。本文筆者將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探討在資源庫建設中如何融合用戶的認知發展過程,做好用戶的知識構建與分享,促成知識流動與創新,提高知識應用的效能。
信息、知識和知識管理的概念
1.信息。信息 (information) 是對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特征的反映。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應用于生產,才能轉變成知識。相同的信息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但相同的知識只能產生相同的決策。
2.知識。知識 (knowledge) 是結構化信息,幫助人們思維和決策,進而解決問題。邁克爾·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是知識的一種類型。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后者稱為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是隱性知識的顯性表達,將其轉化為他人容易理解的形式。當前的一些智能技術,如知識挖掘系統、商業智能、專家系統等,為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強調基于任務模式下的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和溝通。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是一種知識擴散的過程,是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完成后,知識在人們的頭腦中還處于零散和無序。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就是知識在人群中傳播,人們接受這些知識,使用它們并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
3.知識管理。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是指將智力成本和信息資源回報最大化的策略和結構。知識管理依賴創建、收集、共享、整合和再利用知識的文化和技術過程,其目標是通過提高效率和效益來創造出新的價值。
知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內容管理。強調對內容的創建、分類、存儲;②門戶管理。如果說內容管理建立起了知識的后臺,那么門戶系統就是連接知識的通道,要推開這扇門,走進這個通道,就需要有門戶系統的文檔索引,搜索以及個性化等技術;③智能管理。內容管理和門戶管理搭建了知識管理的基本環境,智能管理是對知識挖掘和創新的高級手段。專家系統、案例推理、神經網絡等智能方法和技術為其提供了可能;④應用管理。知識的應用管理不僅是出版業務過程的支撐過程,還是出版業務優化的激勵過程。知識過程不僅高屋建瓴地預測未來、應對變革,還不斷從具體的業務過程中提煉知識,進化知識。
知識管理在出版資源庫建設中的實現途徑
資源庫建設的目的是要使出版社數字資源在個性化消費者中的配置最經濟。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其實質是知識流傳的過程,即知識如何以最優的數量,最佳的方式和最好的效果從知識產權人經過編輯加工傳播到消費者(讀者和編輯)的過程。這實質上是知識管理所解決的問題,在資源庫的建設中,知識管理的流程為:
(1)知識目標。通過知識管理,達到知識需求最大化滿足。例如為解決某個問題,所需知識的數量、方式和效果。
(2)知識獲取。從多種途徑收集資源,以簡明的形式獲取和展示各種知識。
(3)知識鑒別。鑒別知識的來源有效性,辨別需求。
(4)知識組織。利用知識管理技術進行存儲和檢索,開發形式多樣,豐富的產品。
(5)知識保存。知識庫的建立、維護、索引、地圖、更新和管理等工作。
(6)知識共享。將知識庫中的信息向各方傳輸,以便共享。
(7)知識開發。知識運用到數字化出版的管理和決策過程,并創造新的知識。
(8)知識評估。建立知識管理的量規,以檢驗數字化出版的績效。
上述8個元素組成的知識管理模塊在數字出版流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整體。知識的獲取、鑒別、組織、保存、共享、開發是知識管理的6個核心過程,確立知識目標后,知識管理系統就開始建立了,資源庫的建設必須按照國家技術標準來建設,以利于共享和交流。
數字出版資源庫實施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技術
從技術角度來看,知識管理就是要通過科技手段將正確的知識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人。如上所述,知識管理的手段較多,在數字出版領域涉及的知識管理技術主要有:
1.深度標引技術
通過深度標引技術,可以使數字出版過程中的各種資源有序化、結構化。這個過程,既可能是知識的組合過程(組合各種不同形式的顯性知識),比如按照某種知識體系建立資源庫的知識導航,按照某種資源分類標準進行資源編目等,也可能是知識的外化過程(由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相對地,也是使用的編輯人員將知識內化進入自身知識結構的內化過程),比如編撰資源的主題詞和資源描述,對圖書資源進行章節的深層編目,對資源的應用進行評價等等。
2.知識關聯技術
在資源結構化,知識外化的基礎上,出版社建立以知識元為核心的完備知識網絡,并依托知識網絡提供產品創新服務和自主學習服務。出版社在數字出版升級中的資源庫的知識網絡包括宏觀知識網絡和微觀知識網絡。宏觀知識網絡指的是資源之間的知識關聯,如資源庫的每本圖書都有主題相同或者相近的相關文獻、圖書、圖片和多媒體素材。這些資源一方面通過引用關系建立關聯,但更主要的是通過知識挖掘和知識元分析,來建立關聯,資源庫通過這樣的知識關聯構成一個完備的知識網絡,每個資源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結點。宏觀知識網絡可以將資源庫中的所有資源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數字出版流程中每個使用人員的需求自動組織資源,使其提供個性化成為可能。微觀知識網絡指的是資源內部的知識元及其關聯,可以幫助使用者迅速發現每個資源的內涵,獲得所需的知識。知識網絡的建立需要高效的數據庫技術支持。
3.知識挖掘技術
通過知識挖掘,深度實現知識的外化過程,最大限度地挖掘資源庫的內在知識價值。前述的深度標引主要針對顯性知識的組織,但大量的存在于資源內部的隱性知識必須通過自動化的知識挖掘技術來實現,如主題詞自動標引技術、自動分類技術、知識單元自動提取技術等,知識元及它們之間的關聯反映了資源的主題和內涵,挖掘出這些知識元并建立分析他們的關聯是資源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關鍵。
4.信息可視化技術
信息可視化技術(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利用計算機對抽象信息進行直觀地表達,以利于快速檢索信息和增強認知能力的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對一維、二維、三維、多維、層次、網絡、時序等各類型的信息均有許多可視化方法。出版社將多源異構的資源聚合成為相互關聯的資源知識庫后,就可以分析各種知識類型、用戶類型、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可視化工具,將知識推送給用戶,從而提高用戶獲取、理解、應用、傳播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可視化的工具包括概念圖、思維導圖、認知地圖、語義網絡、思維地圖、知識圖譜等。
資源庫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知識庫,應該改變傳統資源庫中以“物”為主的靜態資源庫建設思路,用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來指導,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資源庫的開發,把資源庫的開發建設看作是知識積累、挖掘、更新、動態流動的過程,挖掘編輯身上的隱性知識,促進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建設以流動生成,不斷更新為特征的動態資源庫。
(作者單位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