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凡
數字出版是近年來出版界持續關注的課題。如何在數字出版上實現創新與突破是所有出版社必須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關乎所有出版社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前途命運。下面筆者從內容資源、角色定位、贏利模式和人才建設幾方面談一談關于數字出版的幾點思考。
關于內容資源
出版是以內容為基礎的文化產業,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具備大規模、有價值的內容,并對讀者關注的內容賦予時代的內涵。所謂內容為王,主要指內容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和留住讀者,贏得讀者的支持。因此,出版社擁有的內容資源,必須是在某一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具有特色的內容資源,而不是同質化的、低水準的內容資源。
出版社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在內容資源上的優勢,同時加強在信息內容上的分類、整理、規范與引導,只有經過人工的、專業化的篩選與整理,系統化編輯后才能成為適合讀者閱讀的有用信息。
與傳統紙質圖書線型的閱讀語序結構不同,數字閱讀的語序結構是解構化、非線型、可跳轉的。把原有紙質書簡單的電子化的做法絕不是出版社數字出版的出路。數字出版應基于移動互聯和電子書的特征,按照用戶需求重構內容。出版社必須適應這一規律,不斷生產出與紙質出版物完全不同的適于讀者數字閱讀的全新內容。
關于出版社的角色定位
在當今數字出版時代,出版社既不能因為自己手握大量內容資源就妄自尊大,認為自此便可以高枕無憂;也不能因為自己在數字出版技術上不占優勢,便望洋興嘆、妄自菲薄,認為自己身無長處,只能引頸待斃。在數字出版時代,出版社所做的核心工作還是出版,還是在為滿足讀者更個性化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只不過產品的形態、包裝、傳播途徑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時代,與傳統出版時代一樣,是一個產品提供商但更是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只有這樣,出版社才能在數字出版時代立足。
一直以來,技術在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領著數字出版的發展。出版企業只有將技術與內容完美融合,才能在轉型升級中占有領先地位。目前國內出版社在技術方面一般都比較薄弱,只能作為內容供應商依附于平臺商,因而出版社必須與國內外數字出版技術商、運營商以及資本集團等進行合作,才能揚長避短,實現共贏。另一方面,今后出版社應逐漸與現有的新媒體平臺商深度合作,使自身擁有作為平臺商和服務商的能力,比如微信公眾平臺、商業門戶網站的自媒體平臺等。
關于數字出版贏利模式
不同的領域數字出版的贏利模式也不盡相同。在大眾出版領域,主要的贏利模式是付費閱讀,包括數字訂閱、付費墻、價值付費、第三方付費以及微付費等;在教育出版領域,主要的贏利模式包括增強型電子教材、在線教育和開放式公開課等;在專業出版領域,主要包括數據庫、學術在線和按需印刷等。
出版社專業性比較強的電子書,適合采用專業數據庫贏利模式,這種模式相對發展比較成熟,用戶主要是機構用戶,對付費使用的認可度較高。主要的問題是進入的門檻較高,要注意資源庫的專業化與壟斷性資源的匯集。
外語學習類圖書,例如考試類圖書適合采用電子教材、在線教育等模式。其他中文類的暢銷書適合采用付費閱讀模式。在這一領域讀者的可選擇性非常多,內容一定要新穎才能吸引人,關鍵是版權的完整性和熱門內容的多少。
關于數字出版人才
數字出版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既需要擁有數字多媒體開發和熟練運用各種跨媒體出版的技術能力,又需要具備內容資源整合能力、服務能力、項目推廣能力等;既要精通數字出版物的內容,又要熟識數字出版特性,并熟悉出版流程。
當前出版社的數字出版人才相對比較匱乏,目前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數字出版方向和相關課程,今后出版單位可以與這些院校加強合作,采取聯合辦學以及開設實習基地等方式,走產學研結合道路,加強出版社的人才儲備。同時各出版社應鼓勵和支持數字編輯尤其是年輕的數字編輯參加各種數字出版領域的培訓及學術會議,或出去參觀學習一些技術公司,讓他們了解數字出版領域的新動態,發現新機會,挖掘新選題,結識新朋友。
除了外部培訓,出版社還可以安排數字出版人員參加大型數字出版項目,通過項目鍛煉隊伍,提升人員素質。數字出版項目要求數字出版部和編輯部門、翻譯部門等眾多部門通力協作共同開發,共同完成對數字產品的整合與創新。這對年輕的數字編輯而言,是珍貴的學習和鍛煉的重要平臺,能達到很好的鍛煉隊伍,積累經驗的效果。
以上就是筆者關于數字出版的幾點思考,相信如果出版企業注重內容資源,自身角色定位準確,能夠針對不同數字產品選用適當贏利模式,并培育數字出版人才,一定可以在數字出版領域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系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