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芃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制造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是乘著改革的春風飛速發展。但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因素的影響,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本文詳細分析了“中國制造”所面臨的困境, 希望能夠給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中國制造;困境;價值鏈;創新能力
隨著近年來“中國制造”的越叫越響,“中國制造”的話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熱點,憑借著強大的制造能力和低成本的勞動力,制造業使我國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并為我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在肯定我國制造業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制造業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人民幣的升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已經使我國制造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在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認真面對我國制造業現階段所面臨的困難,在此基礎上加快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
一、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利潤微薄
目前,我國大多數制造企業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主要從事產品的加工與組裝,依靠廉價的勞動力,通過來料加工、來樣加工、貼牌生產等方式,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獲得利益。而近幾年,國際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國內土地成本、環保成本逐步上升,而大量的用工需求,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及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等因素,又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制成品生產和組裝這兩個環節獲得的利潤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制造,還有六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六大環節正是整條產業鏈里面最有價值能夠創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但遺憾的是,這些最關鍵最賺錢的環節,幾乎都不是我們中國企業所控制的。發達國家把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加工制造環節丟在中國,中國業主們付出浪費資源、剝削勞工、破壞環境的慘痛代價獲得微薄利潤的同時,發達國家則通過牢牢掌控除了底端環節外的其余六大環節獲得了高附加值。產業價值鏈的定位錯誤成就了今天發達國家制造強國的地位,而我們只是扮演著打工者的角色。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
我國絕大部分制造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機制和優秀人才,大部分技術和很多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十分有限。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高端產品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創新型優秀人才缺乏,人員配置效率低下。當制造業逐步趨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時, 我國制造業出現了人力資源匱乏的狀況。盡管中國勞動力人口眾多,但符合要求的人力資源卻十分匱乏:一方面,在技術、管理人才中,理論型人才較多,而實用型人才較少;另一方面,在藍領工人中,低素質低文化人員多,而技術性工人卻較少。此外,人員配置效率低下也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企業重引進技術,輕消化吸收。中國的制造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在自身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大量進口設備、購買專利等方式,獲得生產上的技術支持,本來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但問題是我們技術依賴性太強, 引進的后續工作沒有跟上,技術設備引進以后,企業不注重消化、吸收、再創新,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層次階段,突破性創新非常少。我國的格蘭仕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商,然而其關鍵零部件磁控管至今卻仍然依賴進口。
(三)企業創新、研發費用投入太少。在衡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方面,研發投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投資是一項不大可能在短期就看到明顯經濟效益的投資,而我國很多企業缺乏長遠眼光,只顧眼前利益,忽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們更愿意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廣告上,而不愿把錢花費在產品的創新和研發上。而在為數不多的研發費用當中,企業又特別注重產品外觀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因為這種投入成本低,見效快,收益顯著。
三、產業布局、結構不合理
首先,中國區域制造業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發展態勢,生產能力正在由北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逐步向東南沿海少數省份(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轉移集中,各省份之間制造業發展差異不斷擴大,并突出表現為中西部廣大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之間的差距。 其次,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出口競爭力比較強的產品,還主要是服裝、鞋類、玩具以及家電、電器元件、機電產品等一些低附加值產品,個別高新技術產品也主要是來料加工或來件組裝產品。 一方面,市場急需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嚴重短缺,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另一方面,低水平、低技術含量的制造產品嚴重積壓,生產能力過剩。價格低廉、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我們的“主打品”,事實上我們并不是制造強國,而僅僅是替發達國家打工的加工大國。
四、“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遭遇信任危機
近年來,“中國制造”的信譽在世界上屢受質疑,比如近年來影響較大的美國玩具召回事件和牛奶事件等等,信任危機使“中國制造”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指責和質疑,當然這與我國制造業質量監控體系的不完善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國際上某些國家為了試圖抵制“中國制造”,正在利用個別中國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大肆惡意渲染“中國制造”的質量問題。隨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日益增強和市場占有率的日益擴大,許多國家出于對本土制造業的保護,開始采取不同的手段對中國制造的產品進行抵制,中國商品出口遭遇了日益增多的、形式多樣的貿易壁壘的限制,這都嚴重阻礙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