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偉
摘要:分析了會澤縣的基本情況,對石漠化的危害進行了闡述,指出了治理的必要性,探討了會澤縣縣城面山石漠化造林技術,為石漠化地區的造林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澤縣;面山;石漠化;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64—02
1會澤縣基本情況
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曲靖市的北部,長江上游烏蒙山中段,地理位置在北緯25°48′~27°04′,東經103°03′~103°56′之間,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8m,相對高差33223m。由于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形成了復雜的地貌特征,縱觀全縣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呈階梯遞降。整個地貌以山地地貌為主,年均溫14℃,年降雨量為6945mm,多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的751%,形成了明顯的干濕季節。年日照時數21251h,無霜期283d左右,縣內常見有旱、澇、冰雹、倒春寒等自然災害。
會澤縣縣城面山的石漠化總面積6335hm2,其中,重度石漠化分布面積1903hm2,中度石漠化分布面積2125hm2,輕度石漠化分布面積2307hm2。
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土層相對較為淺薄,而且比較干燥,無論是保水保濕能力,還是透氣效果方面都很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樹木的健康穩定生長,無形中增加了造林的難度。再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植被的覆蓋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水土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漸的惡化,直接影響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穩定發展。會澤縣采用爆破整地、客土移植、施用保水劑、專業隊造林等措施,5年共完成2333hm2的縣城面山造林,保存率都在85%以上。
2石漠化概況
2.1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指的就是在亞熱帶較為濕潤的地區,因為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植被無法正常生產以及土壤的嚴重侵蝕,導致了基巖很大一部分都暴露在外面,地表開始表現出如同荒漠化現象的土地退化。石漠化石山地區指的就是石灰巖山地面積達到了60%~90%的地方,石灰巖山地從廣義上來講是指由各種硫酸鹽巖石發育而形成的地貌,
2.2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最終狀態,石漠化山地大部分的巖石都裸露在外面,土壤含量較小,基本上不具備儲水能力。巖層很容易漏水,導致植物缺水無法生長,而在大雨季節又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
石漠化直接危及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是一種環境災害。土地石漠化與水土流失伴生,導致耕地被侵蝕,土壤肥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同時造成水源枯竭,灌溉面積減少,人畜飲水困難,農民生產生活困難。
土地石漠化面積的擴大,還引起水庫淤積,河道堵塞,河床抬高,防洪能力下降,造成水旱災害頻繁,滑坡、泥石流災害嚴重,使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惡化。近年來,不少鄉鎮遇到暴雨就成災,給當地造成巨大的損失。
同時,石漠化將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中、下游的防洪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由于溶蝕淋濾作用,巖溶地區土壤中的有機碳不易保留,土層中的微量元素也比其它土層少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巖溶地區的土地是比較貧瘠的,種植條件本身就很差。而這些表層泥土流失后,巖石裸露,形成石漠化,人們將會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石漠化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最集中連片的地區,在這里不僅生產條件十分惡劣,而且人畜飲水也非常困難。同時,石漠化還會成為長江中、下游水旱災害之源。
2.3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
石漠化治理是云南省生態環境建設的工作重點之一,石漠化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需要,石漠化石山治理是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同樣,會澤縣石漠化治理已成為一個非常緊迫且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可耕地面積在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涵養水源能力減弱,毀壞了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石漠化、涵養水源、調節好生態,促進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防止土地石漠化擴大,逐步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已刻不容緩。金鐘鎮是會澤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由于生態惡化,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近年來,每年的洪澇災害都要沖毀河堤2000m,河沙淤積20萬m3,淹沒良田上千畝,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所以該縣加速石漠化地區的治理已刻不容緩。
3石漠化造林技術措施
3.1造林地塊
會澤縣城西邊面山,海拔為2200~2400m,年降水量為900mm,每年的平均溫度為12.7℃,造林地塊的立地條件屬于石灰巖,裸露面積90%以上。土壤少,多零星鑲嵌分布于石縫當中。土壤基本上都是紅壤與棕紅壤,土層相對較薄,立地的條件非常差。
3.2林種、樹種選擇
按照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以及樹木培育的目的,林種設計屬于防護林,種植的主要樹種為扁柏、圣誕、旱冬瓜等等。
種苗是造林的物質基礎,為保證良種壯苗,由林業部門統一采種、育苗、調運。就地育容器苗,縮短運輸距離,降低苗木失水率,提高造林成活率。種苗采用營養袋苗移栽,營養袋規格不低于10cm×15cm,苗木必須為Ⅰ、Ⅱ級苗。
3.3樹種混交設計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使用地力,從根本上發揮出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對于縣城面山造林必須要選擇針闊混交,具體的比例至少要大于20%.,至于具體的混交方式應該選用不規則的塊狀混交。在土壤肥力較厚的,低凹背陰的地方可以種植旱冬瓜。造林密度為采用1.7m×2m,每畝196株。
3.4整地
實施石漠化地區裸巖爆破整體造林工作非常重要,為了能夠有效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促進樹木成活率的進一步提高,在造林之前,必須要對土地進行整理,確保不會對植被造成損壞,導致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式為爆破整地,在定植穴的中間采用炮桿打一個40cm深的炮眼,再用炸藥進行爆破。整個土地整理的時間需要在造林前一個月完成。endprint
3.5移栽
在栽植樹木之前,首先需要在定植穴里面灌入20g的保水劑和土壤拌合均勻,然后再將營養袋的袋口打開,進行苗木的種植,并將其扶正。需要注意的是,在坡的下方位置可以稍微多填一部分的土,以便形成一個小埂,從而能夠起到截流保水的效果。最后一道工序是要在塘面的表面覆蓋上一層松土或者是枯草,避免水分的流失。
3.6撫育
撫育的時間是次年的雨季,這個時候還應該進行缺塘的補充種植,撫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影響苗木生長的雜草清除干凈,松土的時候要注意堅持內淺外深的原則,避免造成苗木根系的損壞。
3.7管護
造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造林之后的管理。所以,在造林之后,一定要重視其林地的管理與檢查,簽訂責任狀,落實責任制,安排專人進行林地的管理,嚴厲禁止在林地范圍之內割草,放牧等影響樹木正常穩定生長的行為。
3.8組織形式
縣城面山石漠化地區造林難度大,僅靠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造林無法保證造林質量,必須承包給有資格的專業隊伍完成。具體措施:一做好種苗等物資籌備,作業審批后,進行各類技術培訓;二向社會公開招標,確定造林專業隊,簽定相關協議;三實施造林封禁管理,做好現場技術指導;四工程結束后組織檢查,寫出竣工報告,提交相關材料,申請上級有關部門驗收。
3.9技術管理
工程主管單位聘請有關專家負責審定作業設計,組成技術服務咨詢組,解決實施中的技術問題,審定技術推廣項目。嚴把“三關”:整地關,所有的造林地塊必須進行預整地,塘的規格為40cm×40cm×40cm,整地不合格的不予移栽;苗木關,所有造林的苗木必須是經檢驗合格的,Ⅰ、Ⅱ級苗,不合格的苗木禁止上山;移栽關,移栽時盡量把握在雨天移栽,并要做到“根伸、苗正、塘平、土實”。
4結論與建議
石漠化地區因為土壤肥力不足,很容易干旱,導致了常規造林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石漠化地區造林的時候,不僅要選擇最為合適的樹種,還必須要重視其保水抗旱的問題。利用爆破的方式進行土地的整理,保證塘的規格,通常情況下,需要達到40cm×40cm×40cm。利用客土時候確保塘內又充足的土壤,促進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長。采用高吸水樹脂,這種材料所吸收的水分達到了植物自身水分的500~1000倍,進而在緩慢地釋放出來,然后幫助植物吸收水分。使得植物在干旱的時候依舊能夠生長在一個較為濕潤的環境當中。進一步的提高造林成活率。
通過5年的試點,共完成2333hm2石漠化造林,其保存率都在85%以上,這充分說明試驗是成功的,是可以推廣的。
采用石質山地封造結合的造林治理模式。該模式比較適宜巖石裸露率在70%以上的石漠化嚴重的地段,這種立地條件屬于土層瘠薄且多零星鑲嵌分布于石縫中,采用先封禁的方式育草、育灌,然后在空地補植樹種,人工促進植被恢復,最終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植物群落。
參考文獻:
[1] 會澤縣統計局.會澤縣統計年鑒2010年[R].會澤:會澤縣統計局,2010.
[2] 云南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院.會澤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院,2008.
[3] 蘇維詞,朱文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巖溶,2002(3):19~24.
[4] 陳登,世強,蔡曉玲.烏江下游德江縣石漠化治理障礙因子分析及生態修復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計,2008(3):11~14.
[5] 郭柯,劉長成,董鳴.我國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態適應性與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態學報,201(10):991~999.
[6] 徐溧伶.淺議山區石漠化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珠江現代建設,2011(6):31~32.
[7] 王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