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莉
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旨在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蒹葭》是中等職業學校教材語文第一冊詩歌單元的第一首詩,是《詩經·秦風》中的名篇。詩中主人公執著的追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蒹葭》這首詩的學習奠定學生鑒賞詩歌和領略美的能力。詩的語言最凝練,最具音韻美,欣賞詩歌佳作能使我們感受詩人各具特色的情思和文采,同時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加文化底蘊,提高語文素養。
1.2教學目標
1.2.1知識目標
了解《詩經》的內容及表現手法。
1.2.2能力目標
(1)理解“興”這種表現手法在詩中的運用以及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作用。
(2)理解“在水一方”這一意象,從而體會詩歌朦朧凄清的意境。
1.2.3情感目標
感受中國詩歌含蓄的表達方式,培養審美情趣。
1.3教學重點和難點
1.3.1重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源流,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習相關的《詩經》知識,提高語文素養。《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無論是其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還是托物起興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極具代表性,對后世的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興”“重章疊句”也是教學的重點。
1.3.2難點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要借助它來表情達意的載體,引導學生去分析,去體味意象,最終感悟詩人所營造的意境。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初中進入中專,對于語文學習還比較重視,但是由于時代發展的因素,普遍的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興趣不高,想通過本次課引起學生讀詩、讀古文的興趣。
3.教學過程
3.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引出話題,讓學生回憶所知古典詩詞中關于愛情的經典名句,并由詩引到歌,播放一首關于愛情的歌曲,讓學生來品味是何種情感。一曲結束后,告訴學生如此動聽的歌曲它的歌詞就來源于接下來將要學習的課文《蒹葭》。情感表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創設情境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課的學習。
3.2了解“六義”,初識經典
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課上交流。教師小結。確定重點詩經“六義”。
3.3朗誦全詩,感受韻律
(1)教師播放示范配音朗讀。意在疏通字音,并加強情感的
渲染。
(2)學生朗讀,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用心體會詩中的感情基調。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也能使學生理解課文大意,并為感受詩歌意境打下基礎。
3.4感悟經典,暢談影響
設置問題:“經典體現在哪些方面?至今仍有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分小組討論,教師進行小結。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自主研讀課文。而此題答案的設置涵蓋了我所要展開的所有內容。學生不一定能全答出來,但也不是全然不會說。經由剛才對《詩經》的介紹,相信她們能說到“興”,從書中的注解還能提到“在水一方”這一意象,還能講到重復,反復,對于“重章疊句”這一說法不中亦不遠矣。在教師小結的環節中,先肯定大家的表現,再把我后面要展開的內容PPT出示。
(1)興
(2)重章疊句
(3)審美觀念——含蓄美
(4)揭示一個哲理
3.5走近經典,歷久彌新
這一環節,是對上面學生討論的強調與補充。重點講述“興”和“重章疊句”。
(1)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結合課文:他物,自然景物。
詩中的景:季節(時間):秋 清晨 微涼
色調:冷色調
朦朧、凄迷
景中的情:求而不得,淡淡的惆悵(重章,焦灼,執著),清冷,寂寞
情與景:借景抒情、景中藏情,環境渲染、情景交融。
對后世的影響:
①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②在后世散文中的運用
③金秋九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即將迎來。
(2)重章疊句
因“興”詳細講述了第一章節,余下兩節,學生自讀,通過討論得出余下兩小節同第一小節之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從不同中看出時間的推移,作者情感的變化及情感的加深。
也由此對“重章疊句”做出解釋。
對后世的影響:歌曲的反復詠嘆,副歌重章。
(3)審美觀念——含蓄美
這點學生并不能提到,由老師展開。
①朦朧的意境和情緒:朦朧美,中國第一首朦朧詩。
“伊人”作為中心意象,朦朧不清,飄忽不定。根據練習冊上的題目,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心中的“伊人”形象,最后教師總結歷來對于“伊人”內涵的多種理解。即對詩歌主題的概括。最后引申到“在水一方”這個意境,結構是“追求者—河水—伊人”。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③對后來文化和中國主流價值、審美觀的影響——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4)揭示一個哲理
人人追求目標,但失敗是一種人生常態,成功者鳳毛麟角,要享受過程與追尋的痛苦。
3.6布置作業
布置課的相關作業。
4.創新與特色
4.1切入點新穎
《蒹葭》傳統的切入點是以“三美”為主,本堂課的設計從經典二字切入,探究經典的傳承和歷久彌新。《詩經》原名《詩》,因被儒家奉為經典而稱為《詩經》,風是《詩經》的經典,而《蒹葭》最得風人深致。因而從經典中的經典中的經典切入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學生興趣。
4.2更注重探究手法的一脈相承
4.2.1在探究興的表現手法時,從三個層面展開。
(1)“興”在古詩中的表現通過交流“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晞……以葵起興,最終表達“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的情感。
(2)在后世的許多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寫也都映襯著人物的心理(一切景語皆情語)。
(3)當下開學典禮上領導的演講中,經常會說道:“金秋九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即將迎來……”
4.2.2在理解重章疊句這一表現手法時,聯系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加強對重章疊句表達效果的體會。
比如:歌曲的反復詠嘆,副歌的重章。
緊密聯系下的語言狀況闡述,諸如:“愛你,我愛你,真的愛你,我是真的愛你,我是真的真的很愛你。”相比較之下《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更顯得含蓄雅致。
4.3對內涵的探究更深刻,對學生的成長更具指導意義
《詩經》奠定了我國“詩緣情”的傳統,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從而影響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念,更欣賞含蓄,內斂的美。并且以培養含蓄,儒雅的謙謙君子和淑女為目標。
在內涵方面,除了關注詩中主人公的執著追求以外,更引導同學們關注:人人追求目標,但失敗是一種人生常態,成功者鳳毛麟角,要享受過程與追尋的痛苦。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