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學習模式的出現,對歷史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它要求歷史老師在課堂上依據教學實際,處理好一系列關系的根本轉換,使課堂氣氛活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高效課堂;關系轉變;學習興趣
近幾年,我校大力推進高效課堂的落實工作,高中歷史教學采用的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下面就高效課堂下歷史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淺述于下。
一、正確處理傳統教學與高效課堂教學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上,既要繼承,又要發展,對傳統教學方式不能一概否定。在實際教學中,歷史課堂更常見的是傳統教學手段的運用。比如電化教學,有形有影有聲,生動形象,活潑感人,一目了然,這是創新;站在講臺上,一本書,一根粉筆,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環環相扣,師生共同思考,產生情感上和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創新的關鍵不在表面,而在實質。比如“滿堂灌”,整節課老師是主角,一講到底,學生沒有活動的空間,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只能是一種被動式、保守式的教學,與創新毫不相干。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有必要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多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給死氣沉沉的傳統教學課堂多注入一些新鮮空氣,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美。
二、正確處理歷史教師在傳統課和高效課堂上的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在學生面前,教師居高臨下,是知識的象征、權威的代表,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宰和評判。而在高效課堂的學習中,由于學習歷史知識的探究性、綜合性、過程性、合作性、實踐性、開放性等學習特征,學生學習許多歷史問題往往超出了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領域;與此同時,由于信息的開放,學生汲取歷史知識的渠道也變得多元化,歷史教師知識權威的角色受到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歷史老師首先要改變自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歷史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學,就是把大綱和教材規定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講授知識成為評價教師素質的唯一標準,教師搞教學被認為天經地義。但高效課堂為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個缺乏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歷史教師,不可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高效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當前,許多歷史教師指導學生高效課堂學習“信心不足”,和自身綜合能力有很大關系。時代在發展,課堂也在發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主動探究教學方法,不斷形成與高效課堂學習相適應的教學意識、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促進教學,從而適應高效課堂下學生對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
三、正確運作高效課堂下的小組建設
高效課堂的構建,關鍵在于學習小組建設,小組建設的關鍵是講求實效。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強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研究,包括小組構建、小組評價和小組獎勵等策略。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依據學習成績、學生性格差異、男女生搭配和學科間互補,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并為每個學習小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建設組徽、目標、口號、公約,選拔出組織能力和責任心較強學生擔任組長、副組長、記錄員等職務,幫助老師組織好小組間同學的合作學習,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職責的學習模式,也形成不同風格的小組文化特色。同時,要求學生節節有反饋、日日有評價、周周有總結、月月有表彰的評價機制。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參與欲提高了,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同時合作學習有利于因材施教①,彌補了教師由于班額大而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不足,實現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及實踐和發展的目的。
高效課堂學習模式的出現,對歷史教師的挑戰既是深刻的,也是全方位的,它將促成歷史教師角色范式的根本轉換,更是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次自我更新。
參考文獻:
馮一下.史料、史實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06).
作者簡介:陳東萍,女,1973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寧夏鹽池高級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