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 要:本文在邁卡爾[1]對學習策略分類的基礎上,對臨汾市A中學高二年級某班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行了實證性調查和研究。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40名被測者學習英語時所使用的英語學習策略進行了仔細的統計。比較系統地分析了40名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對其中20名優生和20名差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策略使用情況進行了對比,此外,分析了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最后,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學習策略;學生成績;英語學習
一、引言
2013年后半年在臨汾市A中學開始實習期間,這所學校正進行課改。但由于種種原因,改革后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那么該如何落實課程改革呢?
就教師操作層面而言,新課改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目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在原來只有結果性目標的基礎上,新增加了體驗性目標[2];二是從只強調知識、能力的發展,變成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2]。因此,如果能抓住體驗性目標的確立與達成進行研究,獲得有效的改革措施,就能夠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本校所采納的杜郎口10+35教學模式對體驗性目標的確立已有了一定的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在體驗中的學習。但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會使用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結果使學習事半功倍。因此,為獲得促進學生學習策略,創新有利于體驗學習的改革舉措,需要對學生進行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在內的學習策略的調查。
二、問卷編制與實施
本問卷的設計主要根據邁卡爾對學習策略分類的基礎上,應用自編的問卷(在預計學生學習策略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學習與探討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問卷進行了設計。被調查者以期中考試年級排名為標準,將學生分為兩個群體,年級前20名為優秀生,后20名為差生。問卷于2013年11月29日晚自習時隨機發放給學生。學生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作答后并以匿名形式收回。整個作答時間為10分鐘。問卷調查表被收回之后,筆者對所收集數據進行了平均值處理。
本調查問卷包括20個題: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5題,主要針對閱讀部分進行設計;第二部分包括6~10題,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別包括11~15題和16~20題,分別主要針對寫作、聽力與口語進行設計。其中,每個問題后面都有12345個選項:1=從來不;2=基本不;3=有時;4=經常;5=總是。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問卷發放40份,收回40份,有效率為100%。以下為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主要從四個維度來進行描述:
第一部分主要對高二年級學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具體來說,從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A01、調控策略A02、管理策略A03),認知策略(復述策略B01、精細加工策略B02、組織策略B03),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C01、努力管理策略C02、學習環境管理策略C03、學業求助策略C04)等方面分析被測學生的每個小策略下的平均值(如計劃策略的平均值)以及每個大策略下學生的平均值(如元認知策略所包含的計劃策略,調控策略,管理策略的總體平均值),進而得出本校高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注:為了簡便,A01作為計劃策略的代號,其余亦同);
第二部分主要從聽說讀寫等四方面對被試學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描述。比如,筆者從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調控策略、管理策略),認知策略(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學業求助策略)等方面對被測學生在聽方面學習策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具體分析內容同第一部分,包括每個大策略以及每個大策略下每個小策略的平均值。此外,還從宏觀上對比了聽說讀寫這四個部分學習策略的平均值。
第三部分分別對優秀生和差生從聽說讀寫方面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如:先分析優生在聽方面每個大策略下的平均值,大策略下具體每個小策略的平均值,分析優生在聽方面使用學習策略總體的平均值。按同樣的方法分析差生。具體分析步驟與第一二部分相同。
第四部分分別對優秀生和差生在聽說讀寫等四方面使用學習策略情況進行的對比。具體包括在每個小策略的使用上優生與差生的平均值對比。
通過分析第一部分調查問卷數據可得知:三種大策略中,平均值最小的是認知策略,數值為2.52。平均值最大的是資源管理策略,數值為2.79。這種現象表明,資源管理策略在這三種策略中使用頻率最高,認知策略使用頻率最低,元認知策略居中。數值為2.64.可以反映出,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比較受學生青睞。
具體來說,在元認知策略中,各策略的使用頻率大小依次為:A02(平均值=2.73(注:以下平均值都用“平”
代替))>A03(平=2.70)>A01(平=2.48),元認知策略被認為是第二種有效的學習策略。這種現象表明,大多數高中生還不能很好地對他們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評價。
認知策略中各種策略的使用順序依次為B02(平=2.69)>B01(平=2.58)>B03(平=2.28),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組織管理策略的重要性沒有被學生認識到,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使用學習策略這種能力被學生所忽視。
與其他兩種策略相比,精細加工策略的使用頻率比較高。說明這種策略被被調查者使用比較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已經養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對知識進行疏通。復述策略的使用頻率在認知策略中居中,說明復述策略在學生學習英語中還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資源管理策略中各個策略的使用順序依次為C03(平=2.95)>C04(平=2.93)>C02(平=2.73)>C01(平=2.58)。其中,環境管理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時間管理策略的使用頻率最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學校為學生創設的學習環境比較好。但是盡管是高中生,這個年齡段自我約束能力仍不強,他們并沒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來管理他們學習。
調查問卷第二部分數據表明了被調查者從聽說讀寫四方面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這四部分的使用頻率為:讀(平=2.67)>寫(平=2.65)>聽(平=2.53)>說(平=2.50)。在這四部分中,平均值最小的是“說”。這說明,在英語教學中,開口說英語仍然不被師生所重視,英語的學習仍然是以書面表達為主。原因可能是英語口語不被列入高考范圍內,而且學生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到了英語課堂上,學生沒有太多時間觀看英語節目;還可能是由于這所學校的學生基礎差,而且老師的發音也不是太標準,造成學生說英語機會很少。
在說這部分中,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少。認知策略居中,資源管理策略被使用最多。這表明,資源管理策略在說這部分中比其他兩種策略更受青睞。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由于年齡特征不太喜歡在大家面前說英語,而且沒有對開口說英語進行合理地自我計劃、自我監控等。
閱讀策略是有效閱讀的保證。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閱讀部分的平均值是2.67,居于四種技能中平均值最高。原因可能是閱讀這部分占整個英語試卷分值比例最大。教師對閱讀部分比較重視,對做閱讀策略的指導比較多。同時也說明,在英語教學中,閱讀仍然是英語課堂的主要對象。
在聽力方面使用學習策略的平均值是2.53。比說部分略高一些。原因可能是聽與說是相輔相成的,說的基礎不好直接影響聽力。在聽力中,各個學習策略的使用順序為:元認知策略(平=2.73)> 資源管理策略(平=2.53)>認知策略(平=2.32),這表明元知策略的使用最頻繁,資源管理策略次之,認知策略最少。原因可能是聽力的性質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去監控,調節他們自己,否則他們無法很好地完成聽力任務。所以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最頻繁。與此同時,學生并未意識到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對聽力來說是有益的,大多數課堂上的聽力練習只是為完成習題而做。對于做錯的題目很少返回來檢查是語音語調沒聽懂還是弱讀有問題,也很少揣摩其中的聽力技巧。
寫作方面的平均值為2.65。這些策略被學習者使用比較頻繁。高中英語的寫作比重比較大,而且在試卷中的分值也比較高。教師還是比較重視的,每單元會講解一些寫作技巧,將本單元的詞匯目標句型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寫作內各個策略的順序依次為:元認知策略(2.88)>認知策略(2.54)>資源管理策略=(2.54),這種現象表明:認知策略使用最頻繁,其他兩種策略處于同一水平。原因可能是學習者在構思寫作前需要計劃、調控以及自我管理。對于寫作的內容需要由點到線再到面,由單詞到句子再到篇章。其他兩種策略被學習者受到同樣的重視。
調查問卷第三部分數據表明20名優秀生和20名差生的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從中可以得知:在聽說讀寫這四部分中,閱讀(平=3.02)>聽力(平=2.84)>說(平=2.82)>寫作(平=2.49)。與此同時,對于差生使用學習策略的平均值順序為:寫作(平=2.69)>說(平=2.38)>閱讀(平=2.32)>聽力(平=2.28)。通過這種對比可以得出:優秀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總體大于差生。但是差生在英語四大技能中頻率高低不同于優生。以下是他們的詳細分析:
(1)優生所使用的每一種學習策略的平均值都大于差生。可以得出:學習者越優秀,他們所使用的學習策略就越多。這些學習策略是學生在學習上區分優生與差生最為關鍵的一步,也是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最有效的方法。相對于差生而言,優生更善于找一些聽力技巧提高聽力效率。在組織管理策略與時間管理策略方面,優生與差生之間相差0.05。原因可能是老師對全體學生的總結與組織能力的培養比較嚴格。學生在這兩方面對教師的依賴程度相同。
(2)除努力管理策略外,優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比差生更多。原因可能是:優生詞匯豐富,有更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課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差生雖然有思想,但是找不見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努力管理策略方面差生比優生平均值高,可能是因為學校的分層設標模式要求差生努力找見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把自己做到最好。
(3)優生與差生在閱讀方面情況對比。除組織管理策略外,大多數優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平均值都高于差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師認為差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求他們課前課后更努力地學習。
(4)在寫作方面優生與差生的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對比。這種學習結果與假設完全相同:優生使用的學習策略多于差生。值得注意的是:元認知策略受到了學習者足夠的重視,原因可能是寫作的性質要求學習者絞盡腦汁去計劃、監控、自我管理等來調解他們的思路。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知:語言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之外,這種結果似乎也證明了適當的學習策略能夠確保有效的語言學習和很好的學習成績。這表明:成功的學習者會使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這種結果與OMalley and Chamot s[3]的分析具有一致性。他們認為:成功的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更注意有意識地使用好的學習方法,而不成功的學習者只會盲目去學,而且沒有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歸納出以下幾條建議:
1.對優生與差生的建議
對優生的建議:優生在說的方面比較薄弱,他們應當鼓勵自己試著去表達;多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閱讀方面盡量避免粗心失分;而且要拓寬自己的閱讀面,多看一些課外的東西;盡量提醒自己學習英語的價值,并把其用到英語的實際交際中去,而不是僅僅把知識局限在考試上;此外,他們還可以與差生共同分享他們的經驗,在同學間降低競爭力。
對于差生的建議: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困難。差生應當意識到,語言學習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在大庭廣眾之下犯錯誤是難免的;尋找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選擇優生作為他們好的學習榜樣。
2.對老師的建議
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影響。老師的領導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教師應當總結自己的經驗,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使用好的學習策略。比如在聽力當中,播放完聽力后不直接尋找答案,而是在重復聽一遍中核對答案,而且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模仿聽力當中的語音語調;還要注重他們的學習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來教學生;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對學習策略的使用。比如,查字典、查語法書、單詞列表等解決他們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最后,教師應當公平對待學生。給予差生更多的鼓勵。
五、總結
這次問卷調查使我們更加了解高中生在英語學習方面使用學習策略上存在的誤區和不當之處。使筆者認識到:使用好的學習策略使學習事半功倍。此次調查對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準教師是一個極大的幫助,也希望它能夠給在職的英語教師一點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陳 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J.Michael OMalley,Anna Uhl Chan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