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幸福的家庭是孩子避風遮雨的港灣,然而,隨著近些年離婚率的不斷增長,單親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作為教師,時常要與一些不幸的孩子一起經歷著缺少父母的苦痛,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同其他孩子相比,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家庭的影響,他們有的學業優秀,但性格自私狹隘,嫉妒心強,有的自尊心差。
關鍵詞:特殊家庭;兒童性格;教育
一、兒童不良心態、行為、習慣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不幸是兒童形成不良心態、行為、習慣的首要因素,父母的離異使孩子從小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他們只能眼看著同齡人在雙親前撒嬌,而自己卻孤獨無助,于是,他們在感情上產生了嚴重的失落感,而離婚后的父親、母親情緒也很低沉消極,要么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泄氣的對象,對孩子不理不睬,要么對孩子嫉妒溺愛,缺乏良好的家教,又使孩子變得無拘無束,任性刁蠻,為所欲為。
2.學校教育存在的誤區,加劇了兒童不良心態、行為、習慣的發展,過重的課業負擔和不正當的學習競爭,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在較沉重的家庭環境和繁多的學習任務中會變得焦慮、彷徨起來,感到無所適從,這樣,懼怕學習的心理產生了,厭學情緒自然隨之加重。久而久之,學習成績自然跟不上來,又不服從教師的管教和指揮,很多教師干脆對他們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即對他們漠不關心,甚至無視他們的存在,或者總是批評嘲諷他們,這無疑等于雪上加霜。
3.社會環境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來自家庭周圍環境的壓力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在農村,由于周邊的人對離婚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如人們對這些孩子父母親的非議,對他們家庭成員的輕視,欺辱,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恐慌和報復的心理。
二、改變兒童的不良心態,挖掘其潛能,使之樂觀愉快地生活、學習的策略
1.重視學生個體的存在,用集體的力量去感化他們。首先,作為教師,要多關愛他們,要從感情上安全接受他們的一切。即使他們犯了錯誤,也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不發脾氣,不辱罵他們。要與他們多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當他們缺少學習用品時,幫他們買一些或發動別的同學給他們捐助一些,多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既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珍惜友誼的情感,又幫助他們消除了與學生之間的“心墻”,使他們在被愛的同時也學會了幫助、關心、愛護別人。
2.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熱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提高人民的素質,而不是根據某些標準把學生進行分類。我經常鼓勵他們要在逆境中勇往直前,而不要總是注意自己的不足和劣勢,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當這些學生答題出錯時,我并不急于指責他們,而是先表揚做得好的地方,增加其被肯定的機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了,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孩子的自信心明顯增強。
3.促進兒童與父母(繼父母)的感情溝通,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了使這些孩子能夠真正接受自己現在的家庭,并受到較好的家教,一方面我不斷地以具體的事實教育說服這些孩子,要設身處地去理解父母(繼父母)的處境和所作所為,不要一味地排斥他們,故意與他們作對搗亂,要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他們一點小小的失誤或過錯;另一方面我又多次進行了家訪,還邀請孩子的父母親(繼父母)到學校共同分析現狀,磋商教育對策。
只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始終用一顆愛心去關注這些原本不幸的孩子,不把他們遺漏在某一個角落,那么,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看到他們的發展前景,他們也就能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雷美生,閆立憲.淺談班級德育中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2(2).
作者簡介:相瑪玲,女,1980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