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文 侯哲 胥蒂思
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教學是該專業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論述和分析了杭州高校在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史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對策。
基金資助:本文為2013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常規性立項課題《杭州高校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教學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B13JY02)階段性成果。
一、緒論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轉型需要大量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藝術設計不僅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還促進其經濟轉型與升級,并在價值鏈中攫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美國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認為價值鏈由技術、生產、營銷三個主要環節構成,產品的增值能力在價值鏈三個環節中呈現由高向低、再轉向高的U形,即價值鏈微笑曲線 。微笑曲線最低的部分是加工組裝制造,翹起的兩端,一端是研發和設計,另一端是品牌營銷和銷售渠道管理。處在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品牌營銷都與藝術設計有密切的聯系,可見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是該專業課程體系中,與藝術設計活動密切相關的歷史和設計理論課程的統稱,一般可以概括為兩個大類三個小類,兩個大類指的是藝術設計理論和藝術設計史,三個小類可具體為(1)藝術通史:包括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等;(2)專類史:包括建筑史、工藝美術史、平面設計史等;(3)藝術和設計理論:包括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
教師是構成教育的基本元素,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工作,高校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樣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
二、當前杭州高校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問題及分析
教師數量總體不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2004(合格)》的要求,設計類專業的生師比不能高過11。筆者對杭州市主要高校的藝術設計學院生師比做了調研,數據顯示除浙江大學藝術系外,其他高校的設計類專業的生師比都超過11,個別高校甚至達到25。
史論課程的師資質量不高。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與一般專業的史論課程有顯著的區別,它在強調理論的同時,還講究該史論的應用性,即史論的學習與具體的操作是密切結合的,要求講授史論課程的老師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講到唐朝的設計風格,教師不但要對唐朝及歷代的設計風格有清晰的辨識,還要結合當今的社會發展和客戶的要求,為學生演示這種風格的演變及具體應用。所以要上好史論課程,其師資以理論與實踐經驗兼備的“雙師型”教師為佳。
雖然目前不少高校開始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但是在史論課程師資隊伍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位結構不合理,以學士和碩士學位為主,博士學位還比較少。二是職稱結構不合理,以講師的為主,副高及以上職稱比較少。三是史論課程教師普遍年輕,不少是近一兩年畢業的碩士,理論功底、實踐經驗、教學水平都還有待提升。四是類別結構不合理,能同時上史論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雙師型教師比較少。
以杭州某高校為例,設計類專業目前開設史論課程的專職教師共有5人。從職稱結構上看,目前有副高2人、中級職稱3人,職稱結構基本合理;從學位結構,碩士5人,博士0人,學位結構需進一步提高。而從業背景方面,來自業界2位副高職稱教師均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和良好的理論修養,是史論課程的領軍人物。另外4位老師均來自高校,有較好的理論修養,但是業界經歷略顯單薄。從年齡機構上講,以60后和80后為主,缺乏70后的老師,在年齡梯隊建設上還要進一步加強。從類別結構上看,史論課程的教師同時都開設理論課程或實踐課程,有利于不同類別課程教學質量的相互促進。
三、杭州高校史論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原因分析
生師比過大原因分析。首先是由于藝術設計專業于1999年開始招生,正逢我國高校擴招,高校招生數的迅速擴張與教師數增長不同步,導致短時間內生師比嚴重失控,杭州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受此影響。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統計,1991-2009期間,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增長率為13.1%,而專任教師數平均增長率為6.4%。在校生人數的過快增加,專任教師人數的相對不足,必然導致生師比過大。
其次是由于高校專業設置權從教育部下放各省教育部門,辦學門檻降低,加上設計類專業的高收費,使得部分高校不顧自身實際,為創收盲目上馬該專業,導致短時間內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數和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據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 統計,2002年浙江省只有8所院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到2010年浙江省的101所高等院校中已有54個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八年增長了近7倍。2010年的54所開設藝術專業的高校總招生人數已達6823人,2010年浙江省高校高考招生的25.5萬,藝術設計招生數已占招生總數的2.7%。而教師的成長周期比較長,如從講師到副教授一般需要5年,從碩士到博士需要3年。所以,短期內可以批量接受大學生,卻無法“批量生產”教師。
史論課程師資質量不高的原因分析。一是觀念問題:受工藝美術專業教育的影響,學生和教師注重技能類的課程,輕視史論課程,不少教師認為上史論課程是工作量不足時不得已做法,大量的史論課程的教學任務由經驗尚缺、專業方向不對口的年輕老師擔任。高職稱的教師不愿意承擔史論課程的教學。
二是師資來源問題:目前我國設計類專業現有師資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工藝美術專業原有的教師,二是其他專業的轉崗教師,三是高校畢業的碩士博士,四是設計業界轉行人士。在我國目前史論史論課程師資隊伍中,高校新畢業博士碩士生,理論功底扎實,但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從其他專業轉崗的教師不少沒有從事過第一線的設計工作,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和設計實踐能力都比較欠缺;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和從業界轉行來的教師一般具備一定的設計實踐基礎,但往往在理論功底上比較欠缺。
三是人才政策問題:首先表現為高校自我限制,目前高校在人才引進條件設置上,一般要求碩士以上或者副高職稱以上,而目前藝術設計業界高水平的人士很多往往是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有志高校教學的業界人才想來不能來。其次,業內人士不適應傳統高校氛圍,高校作為一個組織存在,有其規章與制度,其中不少考核機制還相當的剛性,藝術設計屬于自由職業,從業人員崇尚自由、渴望挑戰,相對“不自由”的高校他們不愿意就職。再次,是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優秀的設計師的收入普遍高于大學教師,高校的薪酬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上述種種原因,導致高校藝術專業教職難以吸收優秀業內人才。
四、加強杭州高校史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之一,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必要的教師人數是設計類史論課程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針對目前杭州高校設計類專業史論課程師資隊伍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加強。
根據專業辦學的規律和特點,設定合理的生師比。生師比的設定涉及到教學資源合理調配的問題,要根據各專業的特點和學校辦學的實際情況來定,生師比過低,教師人力資源利用不充分,生師比過高,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教育部要求設計類專業生師比不能高于11,是有其科學依據的,應該成為高校努力達到的最低標準線。
加強優秀教師引進上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資金投入上,各高校將設計類專業和普通文理科的專業區別開來(設計類專業的學費和辦學成本比普通專業要高很多),加大并保證設計類專業的教師引進資金投入。同時,要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制訂人才引進政策,大力引進符合本校專業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一是加大從業界引進專業人才的力度,對高水平的設計師在職稱學歷的方面予以一定的放寬,在待遇上予以適當提高,使專業教師的收入與業界人士大致持平;二是聘請業界知名人士作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擔任部分設計史論課程教學;三是引進史論方向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特別是具有博士學位的該專業畢業生。
構建平臺切實提高現有史論課程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一是通過派遣教師到設計院掛職鍛煉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特別是教師隊伍中從“高校到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的設計實踐能力;二是加大校內工作室的建設,通過工作室實現專業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讓專業的教學始終跟蹤社會的需求;同時通過工作室實行“教師導師制”,讓具有高級職稱史論課程教師指導新進校的年輕老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切實提高史論課程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史論課程教學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金海文(1981.6.7--),女,浙江永嘉人,教育學碩士,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助理研究員 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侯哲(1980.6.9---),男,浙江永嘉人,公共管理碩士,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胥蒂思(1972.5.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藝術碩士,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史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湖州街51號,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侯哲 1395811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