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
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是比較順當的事情,因為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學習了用“第幾”描述物體在某個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級又學習了用“第幾排第幾個”這樣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學生從生活中知道了一些關于確定位置的事實性知識,積累了用“序數”表示物體位置的初步經驗。
按理說,這樣的內容教學起來應該是極其順暢的,可是在我聽過的幾節課中,教學并不順利。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基于學生已有的確定位置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直接看書接受“行、列”的規定,但是這種直白式的“告訴”卻讓學生茫然:這不就是原先的“第幾組第幾個”嗎?還有學習的必要嗎?有的老師組織學生探究“行與列”的來源,卻在“行、列”起點的確定問題上糾結:圖中學生座位的列數描述是從左往右,那么學生自己在班級的實際位置也是從左往右數嗎?觀察圖畫時是直觀地“面對”,而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則是“背對”,要靠想象“還原出”圖中的場景。怎樣處理?頗讓師生糾結。
在實際教學中,我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針對學生的困難與疑慮,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現擷取兩個教學片段,與同行交流探討。
1.對“固著點”小小的“破壞”
“數對”即是類似于數軸中相關點的一對數據,是對以前所學過的“第幾組第幾個”“第幾排第幾個”的進一步抽象描述。據此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及來自于生活的常識,應當是本課新知的“固著點”,教師對此應該激活并有效利用。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先通過學生的座位引出常見的以“第×組第×個”描述位置,激活學生的舊知。
但是僅僅局限于“固著點”,而忽視對原有認知結構的豐富和拓展,學生對位置關系的理解就會停留在原先水平,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所謂:不破不立,這時就要對“固著點”進行“破壞”。
師:簡潔、準確,這就是數學的美!謝謝同學們,用這么簡潔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的位置。
(正當學生覺得自己已經會描述自己的位置而洋洋得意時,我話鋒一轉,課件出示“神奇的字母墻”、乘法口訣表、公園導游圖。)
師:這里的字母、口訣、旅游景點還是一組一組的嗎?那又該怎么稱呼呢?
(學生欲言又止,都感到用“第幾組第幾個”不合適了。)
師:看來,關于數對,我們還有很多的“不知道”。
這時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他們意識到:原有的描述位置方式不具有普遍性,還需要“創造”更一般的方式才行。這時教師水到渠成地引出:在數學上,我們習慣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接下來,學生情緒飽滿地投入對原先“第×組第×個”描述的抽象過程中,進而自主實現“第幾列第幾行”新知的建構。
抽象的認識要自由地與實際場景轉換,這樣才能讓新知建構更牢固。在把座位圖進一步抽象成“點子圖”之后,我引領學生開展“還原”式的想象,使學生對位置的描述方式的經驗得到實實在在的積累。
師:剛才的座位圖,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點子圖表示(課件出示)。
師:現在這幅圖還可以表示怎樣的場景呢?請大家大膽地現象一下。
學生交流:電影院里的座位、林場里的樹林、停車場里的小汽車……
2.給“關鍵點”深深的“烙印”
本課教學中有一個細微之處很“難纏”——課本插圖(如右圖)學生座位的列數描述是從左往右,而學生在打量自己在班級的實際位置時也容易錯誤遷移:從左往右數出“第幾列”。因為觀察主體的不同,圖中的“左右”與教室中實際位置的“左右”恰恰相反。
究其原因,學生在觀察圖畫時是“面對”,而觀察同學或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則多是“背對”。這就需要學生“跳出來”,清醒地“還原出”圖中的場景,實現現實情境與圖畫的統一。課上我沒有過多糾纏對圖中位置的描述,因為看圖說“位置”純屬舊知,會不適當地強化“從左往右”數的痕跡。
當時我正好參加公開課展示活動,在其他小學借班上課,因此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活動。
師:這是李老師班上同學的座位圖。瞧,這是小軍。他知道我到你們學校五(1)班來上課,就托我辦一件事。
(多媒體演示——小軍說:你們五(1)班一定有一位同學和我坐的位置一模一樣。我特別想和他交個朋友。)
師:這位同學是誰呢?
(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打量自己在班上的位置。)
師:好,請這位同學揮揮手,說聲“嘿,大家好”。
師:同學們,他的位置與小軍所在的位置真的一樣嗎?說說理由。
生:小軍在第四組第三個,他也在第四組第三個。
師:第四組?你是從哪邊數的?第三個?你又是從哪兒數的?
師:數學上,我們是這樣規定的:從你們的右邊,依次是第一組、第二組……從前往后,依次是第一個、第二個……
(學生按照剛才的規定,用“第幾組第幾個”的寫法把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寫下來。)
通過“圖中的小軍想和班上同座位的同學交個朋友”這個虛擬的故事,學生通過圖和實際位置的仔細比對,準確而適時地調整了視角,自然而然地總結出:從圖的左邊起,也就是我們的右邊,依次是第一組、第二組……從前往后,依次是第一個、第二個……這樣,無須多費口舌,便巧妙化解難點。
贊可夫曾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教學活動“撓”在學生的“癢處”,實際上就是在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真正的疑與惑,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法的加工,促進學生對新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使學生真正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