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忠
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老師不斷創新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加速適應高中歷史改革新觀念,提高老師教學質量。
一、老師要對新教材有充分認識
舊教材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首位,主要讓學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識,存在內容較多、觀念陳舊等問題。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教學目標。新課程和舊課程的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新課程突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新教材對課文的設計、編寫體制和舊教材有很大差別,倡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糾正舊教材以老師為主的教學觀,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新教材對每篇課文的編寫包含課前重點內容、正文、豎排的資料、相關知識鏈接、動腦筋、自我測評、材料閱讀和思考幾個學習欄目。這樣明確的課程設計和編排可以突出本文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課本知識內容,使新的歷史教科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學本。
第二,改變以往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新課程倡導學生在歷史課堂中主動參與學習、在課堂中充分和老師同學進行問題探討,讓學生充分思考問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老師倡導的硬背式機械學習形式,讓學生對歷史課程更有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
第三,新課程圖文并茂,吸引學生注意力。新課程在注重改革教學內容的同時,注重課本內容在課堂上的呈現方式,注重圖標圖片和文字的結合,讓歷史知識更直觀地表現出。
二、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觀念
葉圣陶曾說過:“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應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新課改下,要求老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老師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引導。傳統教學觀念是老師照本宣科,老師講什么,學生便聽什么、記什么,學生對老師的知識機械地接收,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在老師看來,只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能在考試過程中取得良好成績就可以了,這種“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束縛了學生思想,使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歷史的興趣。
新課程規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闡述人類發展歷程和規律,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意識,提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基本歷史文化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個性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協調學生全面發展。與此同時,老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熟悉歷史新課程,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帶動學生思維。
二、創新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處于課堂主體地位,對學生有著絕對的領導作用,這種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多樣化和活躍化。
(一)采用提問方法
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但對于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是非常有效的。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不講解每天新講的課程,而是采用提問方法讓學生搶答,對于答對的同學,老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如一顆棒棒糖,讓學生擁有回答問題的動力。如老師在教學《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可以向學生提出:“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社會主義革命偏偏發生在俄國?革命勝利有何意義?俄國發生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時間、地點、背景、經過、結果”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主動學習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培養思維能力。
(二)采用小組式合作學習方法
采用小組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每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其生活經歷不一樣,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之間進行探討,通過各個同學的發言,讓學生知道自己沒有想到的地方,提高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利用圖片和教材實施教學的,但是歷史本身就是記載人類實踐活動的,那些恢弘的戰場、屈辱的歷史是難以用語言闡述的,只是通過記賬圖片或者教材進行教學,久而久之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因此,老師在教學之前要做好備課工作,明確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注重學科綜合教學。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找到相關視頻,課上播放視頻給學生看,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精神,又可以向學生再現歷史場景,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注重評價機制的作用
在傳統教學評價中,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對成績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也是根據老師的教學質量、學生成績進行的。在這種評價機制下,老師片面追求教學質量和學生成績,樹立錯誤的教學觀,讓學生進行大量題海練習,導致學生壓力過大,成了應試教學的犧牲品。新課標指出,歷史教學既要注重結果,又要注重過程,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不能把學生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綜合素質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同時,老師要注重評價機制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給予一定肯定,讓學生擁有學習信心和動力,在以后學習過程中更努力。
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歷史包含人類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豐富經驗和知識,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學生學習和傳承的。面對新課程的改革壓力,歷史老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觀念,注重評價機制的作用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