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 要: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教學行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由于對這一理念的錯誤理解,一些教師對“教”諱忌甚深,出現了不敢“教”或弱化“教”的現象?!叭朔巧撸肽軣o惑”,惑就是謎,就是疑難,就是問題。教師的義務與責任之一就是指點迷津,讓學生獲取知識。這種獲取不是教師以往那樣“灌輸”進去的,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謎團,在“不悱不解”的前提下,向教師請教而獲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時的師生關系就是一種供求關系,有需求了,才有供給,才不會浪費資源,產生無用之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然,學生提的問題可能千奇百怪,有時超出了教師的知識范疇,甚至把教師“問倒”了,這并不可怕,只要學生是善意的、真心的請教,就應得到允許和嘉獎。即使有教師不能當堂解答疑難,也要本著實事求是和不恥下問的態度,可以暫時回避,也可以下次再答,還可以明白告知學生,自己在這方面的空白和欠缺,希望得到學生和高師的指點、教誨,絕不能因怕丟了面子而馬虎作答,甚至傷及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尊心。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語文教學 主體地位
以一個教學片斷為例:
師:同學們讀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還聯想到了內涵相近的哪句詩?
生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教師看了“生1”一會兒,目光又轉向其他學生……)
師:(期待地)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欣慰地笑)對了,很好!下面我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齊讀全詩……
在這個片斷中,本來能使課堂教學卒章顯志、異彩紛呈的時機被錯過,課堂變得淡而無味。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弱化了“教”,致使課堂不能真正開放,學生學習層次不高,效果不佳。下面試作分析。
教師設置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聯想加深對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理解。教師對生1的聯想不予評價,可能是生1的答案跟老師預設的不一致。雖然生2的回答跟教師的預設恰好一致,但教師只簡單肯定而不追問其中的思維過程,筆者認為這是教師“教”的弱化的具體體現。
教師對生1的回答自始至終不置可否、不予評價,導致的結果可能有三:一是生1在知識方面不知道自己的聯想是對是錯,或者根據教師對生2的認可,大致可以模糊地判斷自己的回答不夠正確,但究竟為什么不正確,生1一頭霧水;二是其他學生在認識上仍然有很大疑惑,不知道這種聯想是對還是錯;三是生1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可能會受到打擊,以后他可能不會輕易舉手回答問題,這樣就不容易暴露學生認知層面的問題。
教師簡單認可了生2的回答,可到底為什么正確,教師沒有說明,也沒有引導生2說出理由,大部分同學可能還不清楚為什么這兩句詩內涵相近,且內含的哲理是什么。
在這種情境下,教師應該怎樣“教”才更有效呢?生1的回答顯然在教師的預設之外,教師對學生1的回答是否合理必須迅速在大腦中做出判斷,然后及時調整教學行為,而不是一味等待預設的答案。教師可以直接做出明確的判斷,然后講解其正確或錯誤的原因;也可以在生1回答后引導其他學生討論判斷他的回答是否正確,讓兩句詩的內涵在比較討論中逐漸明朗;還可以在生2回答之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兩生的答案及課文原詩這三句詩內涵的相同相異之處,然后進行點撥總結。這三個方案都能達到基本的教學目的,但就“教”的時機和“教”的效率而言,顯然,方案三很好地將課堂生成的新教學資源整合到教師課前預設的內容中,使問題更開放,更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參與新知識的建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思維更深入。
在“教”的方法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答案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方式可以是“追問此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可以是“轉移給其他同學進行追問”,等等。如對生2的回答,教師不妨繼續追問這兩句詩為什么內涵相近,待把“為什么”落實好了,最初設計此問題的目標也就實現了。
另外,再看生1的回答到底是對是錯,弄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教師弱化“教”的后果。教師的問題是:聯想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內涵相近的一句詩。生1由此聯想到了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個聯想有沒有道理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時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王詩告訴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觀點、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蘇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蘊含的哲理大家比較熟悉,即“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跳出事物本身來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梢哉f,就“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和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的關系”方面,兩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表達罷了。以上分析說明,生1的聯想非常有道理,這一聯想可能只是感性的、模糊的,沒有對兩句詩內在聯系的理性認識。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生成的“新教學資源”及時拓展、開掘,幫助學生認識到這個聯想形成的過程,即認識到這兩句詩關聯的內在原因。這個幫助的過程就是教師“教”的作用的體現。
上述片斷中,由于教師“教”的弱化,導致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最終依然處在模糊階段,課堂教學因此失去了應該呈現出的層次之美和豐盈之美。
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大膽教,應該通過充滿智慧的教學行為,開掘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認識由模糊變明朗,由感性變理性,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一言以蔽之,教師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做好表率,才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