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是統一的,必須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農村校外教育;生活即教育;學校教育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難以凝聚,眾多的農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校外教育的責任顯得更加重大。對校外教育的認識和開展很值得我們思考,尤其是作為校外教育工作者。本文就這方面的內容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關于開展農村校外教育的意義
1.開展校外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有一個永恒的話題,那就是競爭與合作,一個人不可能獨立地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我們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保障。蕓蕓眾生忙碌于大千世界,他們都離不開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能激發人們的上進心和創造力,使個人的智慧與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掘和施展,通過你追我趕的競爭,促進人們的共同提高和集體的發展。如果組織教育學生參加學校的課題實驗活動、農忙假日參加生產勞動,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從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2.開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創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處處人人都可以創造,那么創造之源頭何在?源頭正在于豐富多彩的社會和生活。“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生活與教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校外教育,讓學生參與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動手動腦,汲取知識,獲得靈感,培養生活能力,創造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成為生活的強者和時代的主人。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我常常聽他們訴苦,孩子的作文是最大的難題,每逢作文寫作課,孩子畏懼,家長煩惱。原因是孩子作文無話可說,家長不知所措,甚至有不明事理的家長要求孩子背作文,背來背去,都是別人的東西。我聽后,頗感心酸。為什么不讓孩子們跳出家庭和學校的框框,參與社會生活呢?殊不知籠中之獸永遠是一頭困獸,只有搏擊長空的飛鷹翅膀才更加有力,飛得更遠。
二、關于農村校外教育活動的設想
1.農村中小學應擔當校外教育的主角
農村青少年學生校外實踐活動的貧乏,嚴重地制約了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從長遠來看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各類學校應擔當校外教育的主角,從組織管理到場所的設立、活動的實施,應盡心盡力。爭取農村學校的配合是改善農村青少年校外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可以考慮成立以校長、德育主任、校外教育輔導員等“多位一體”的校外教育領導組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校外教育網絡。通過開展家長學校、校外教育培訓班等,明確學校在校外教育的職責和任務。
2.拓展陣地,構建校外教育平臺
要開展好校外教育工作,作為農村中小學必須開發整合教育資源,建立一批教育陣地和活動場所,并充分發揮這些陣地和活動場所的作用,比如,建立以培養興趣特長為主的場所——校外輔導站或活動中心。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就地取材,讓學校有特長的教師擔任校外教育輔導員,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對青少年進行寫作、科技、聲樂、畫畫、書法、體育等特長輔導,不但豐富了青少年課外生活,而且從小培養了他們的興趣特長。
3.城鄉統籌,對應幫扶,開展傳幫帶活動
如,教育行政機關可以組織送教下鄉、送器械下鄉活動,選送優秀專業教師下鄉講課。又如,活動中心不定期地將區域專業教師請到農村開展講座等活動,讓農村學生盡量享受與城區同等的教育,當然組織農村專業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方法,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對于農村校外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發揮長效的作用。
校外教育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效率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目標意識,主人翁精神,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創新能力,使青少年能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周建中.農民工隨遷子女參與校外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焦保明,男,1969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泰興市張橋鎮成人教育中心校,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