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生學
高三歷史在進行一輪、二輪復習過程中,學生知識基礎進一步鞏固,模擬考試作答能力進一步提高。然而,學生在考試中也集中體現出一些問題:一是題目看不懂;二是知識對錯難分辨;三是答問語言表達思路不清晰。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問題的根源,這是高三歷史老師應當肩負的責任。
首先,從高考題型入手,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規律:必含三要素——立意、情境、設問;必有三特定——知識內容、限制條件、解答要求;必考三真實——考生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和處理引入
題中材料的真實水平,獨自闡釋和升華理性認識的真實水平,歷史思維活動的品質和方法的真實水平。從命題三要素看,先說立意即可為歷史主干知識,也可為時政熱點的歷史思考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歷史知識背景,這就要求高三歷史復習時要處理好歷史主干知識線索的梳理,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這樣,學生應考時才能迅速準確地進行知識定位,因此,老師引導學生必須明確教材的知識結構,熟悉教材的章節結構,梳理清楚教材的主干知識體系,明白教材的編排知識的內在邏輯。再說情境創設,情境創設的多樣性,即可為數據表格材料,也可為歷史文獻材料,還可為圖片信息材料等等,這就要求學生準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聯系分析其變化的原因。例如,解讀數據材料信息的“三看”原則:一要看表頭出處。確定表格總體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及歷史時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項目。根據題干設問,閱讀表格數據中信息的時間、空間、數量的變化。三要看表格數據縱橫變化并綜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與已掌握的歷史基本知識建立正確的聯系,從而判斷。
其次,從歷史概念知識入手,歷史概念由外延和內涵兩個基本要素組成。歷史概念的外延,一般包括時間、地點與人物、經過和結果。歷史概念的內涵,一般包括背景、后果。背景要素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背景因素;二類是從原因(如直接與間接、表面與根本、主觀與客觀等)、目的(與前者基本相同)、條件(必要性與可能性、主觀與客觀等)來分析歷史事物發生前的種種因果關系。后果,即歷史事物或事件在歷史上的作用(直接或間接、進步性或阻礙性等)、影響(深遠或暫時、積極與消極等)、地位、價值及實質(或性質、本質)等等。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如,高考試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
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歷史概念之間也存在結構關系,所謂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隨時間變化而演變的時序性結構以及概念與其他概念相關聯而形成的邏輯性結構。例如,壟斷組織,隨時間演進經歷了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時序性結構。又如,“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再如,壟斷組織又可以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形成因果的邏輯結構。資本主義萌芽和新航路開辟之間也形成因果的邏輯結構。考查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更能測試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或趨勢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開其差距。很多考生在這種類型的題目面前丟分。
最后,從歷史課本閱讀入手,歷史課本是學生最基本的文本依據,也是高考試題的依托點,無論高考命題怎么變,其考查的知識背景都是依據歷史課本而進行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那么,如何提高高三學生的歷史課本閱讀效率?歷史課本閱讀可以采取兩種閱讀法:框架閱讀和精細閱讀。框架閱讀就是從課本目錄入手,抓綱目,理思路,掌握一章一節一目一段的邏輯層次。框架閱讀從整體上把握一章一節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本知識的編排結構。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目錄由八個單元組成,其中一、四、六單元是講中國政治制度文明,從專制制度到民主制度的演進。框架閱讀是為了掌握概要、宗旨,那么,精細閱讀就是為了掌握細節、微意。歷史課本的內容由正文、小字、地圖、插圖、表格、引文、注釋、習題等部分組成。精細閱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正文的精讀,除了掌握段落大意之外,對每一段幾個層次的意思都要概括出來并加以要點式的歸納。例如,必修一第一課的第二子目:等級森嚴的分封制。概括要點化為:分封的目的、對象、內容、作用及結果。又如,第2課第二子目的至高無上的皇權,課本分三段敘述該制度,通過精細閱讀可以概括為皇帝稱號的由來、皇權的構成、皇帝制度的特點三
部分。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