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動下,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設計才能聯結教師與學生,主宰課堂,串聯課堂教學目標,落實課堂教學任務。只有做到提問有針對性、啟發性,有梯度,能突出重點,才能有效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達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想象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提問設計;針對性;啟發性;梯度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引導起著關鍵作用,而教師的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又要靠設疑提問來實現。因此,恰當的課堂提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誘發學生思考,調節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提問要少而精,突出重點
在語文教學中,的確有無法替代、非問不可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碎、太亂,提問的重點應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為主。如,在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中,我設計的《自然之道》這課中的問題是:“我們做了一件什么事是愚不可及的?我們做錯了什么?錯在哪里?做了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這樣一連串的提問,致使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相反,莊浪三小教師張慧卻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提出問題:“本文講的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是什么?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感想。”結果學生不但很容易地說出了教師期望的答案,而且說出了“我們做什么事都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會造成好心反而辦壞事”的主題。把這幾個小問題減少為一個問題,突出了重點,給學生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學生可以個別讀、個別想、個別說、個別展示、開展合作學習……教師非常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和少而精的提問,既輕松地抓住了關鍵點“愚不可及”,又水到渠成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達到了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替代
教師在備課時,特別是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琢磨:原本設計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替代”,從而讓學生更容易地去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如,分角色表演替代,觀察掛圖、發言爭辯替代,分角色朗讀替代,課本劇替代,用聯想或想象替代等。例如,臥龍小學教師蘇曉設計的《燈光》一課,教師沒有去直接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你想說些什么?”而是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讀重點語句:“是啊!多好??!多好??!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電燈嗎?”一邊讀一邊出示圖片,讓學生想想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人物去思考、去體驗。學生讀完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正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使我們能在電燈下學習。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這樣學生不但聯系現實生活,說出了自己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理解,而且體會到了英雄的偉大,表達了自己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梢韵胂螅绻麤]有充分而又有感情的朗讀,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這種效果。
三、提問要有梯度
所謂精心設計,就是把握好教材內容和學情,把握好問題的“度”。問題太淺,學生無須動腦即可回答,達不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問題過深,學生則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解決。問題的梯度要求緊扣教材重點、難點,要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現實到想象,循序漸進地設計,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提高。
總之,語文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做到適時、適度、適當,做到提問有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突出重點。切忌“滿堂問、隨意問”。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語文課堂中的提問真正起到啟迪學生思維和想象、鞏固知識,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發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林華民.新課程下我們怎樣當老師.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06.
作者簡介:魏宏繼,男,就職于甘肅省莊浪縣臥龍鄉白堡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