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中學,學生厭學現象比較普遍。厭學之風日長,不但使家長茫然、教師憂慮,而且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其中,壓力最大的是教師對厭學學生的轉變工作。
關鍵詞:應對;對策;健康;發展
通過這幾年的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厭學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自身因素。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寵愛,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甚至部分學生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產生了一些性格上的弱點,如:懶惰、依賴性強、意志力薄弱等,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動機,或基礎太差,學習方法不當,自感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料”,很少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是人為因素。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與誘導。在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一些精神垃圾也刮進了校園,學生幼小的心靈抵抗不住,個別同學放棄學習,走進社會。
三是家庭因素。家庭破裂,父母的離異使孩子失去了家的溫暖,失去了父母的關心,他們仇恨社會,于是放縱自我,經常出入網吧、臺球室等娛樂場所,對學習置之不理。
針對以上原因,班主任應該怎樣應對呢?
一、養成學習意識,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的興趣并非天生就有,特別是有逃學、厭學行為的孩子的學習興趣已經淡化,要使孩子學習興趣萌發和強化的確不容易,引導學生養成學習意識,我認為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葉圣陶先生特別強調習慣的重要性,他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對學生來說,善于獨立思考,能夠科學利用時間,正確處理學習與娛樂的關系等等,都是應當養成的良好習慣。
獨立思考的習慣。古代有句名言叫“學源于思”,就是說求學問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
三、給予學困生關懷,助其樹立學習信心
學困生通常受家庭離異或不和因素影響而思想偏激、行為怪僻,任課老師和班主任應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了解其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這比關心他們的成績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教師要用真誠、善意、實在的語言喚起他們心中的希望,使他們感受溫暖和愛。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活動量大,求知欲強。多數學生不滿足學校單調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課堂生活,他們向往和追求一種多維的、多層次、多色彩的立體生活。
五、提高授課水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老師要在組織教學、把握教材難易度、授課語言藝術等方面注重經驗的積累,避免“照本宣科”“一言堂”“滿堂灌”等注入式教學。
六、建立健全教育評價體系,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
作為教育對象的每位中學生,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教師必須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不能因為他們的各種缺點而把他們看成一無是處。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至于讓后進生感到“一片漆黑”,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
信心。
七、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教師必須平等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學生,平等對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八、建立家長委員會,加強家校聯系
針對學生的厭學情況,家長與教師共同分析學生厭學的原因,共同商討解決的辦法,達成共識。若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要求家長以子女的教育為重,并努力提高自身修養。
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消除負面影響,指導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鍛煉,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總之,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極度追求物質的時代,面臨農村初中青少年的厭學現象,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千方百計地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讓我們的學生重新走進學校,使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
作者簡介:唐一統,男,1972年6月出生,湖北省竹溪縣蔣家堰鎮中心學校。屈娟,1977年9月,本科,湖北省竹溪縣蔣家堰鎮中心學校,研究方向:如何應對學生厭學的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