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蘭
新課改下,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每篇課文的學習目標中都有這樣一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要抓好朗讀教學,必須從低年級的朗讀教學抓起。那么怎樣才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呢?通過實踐,我覺得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訓練。
一、精彩范讀,讓學生“想讀”
所謂范讀,有教師范讀與錄音范讀。這是教師常用的范讀方法,也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朗讀形式。在教學中我們要發揮好范讀的作用,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情景;用精彩的范讀表現人物的悲歡離合,讓學生為之悲傷,讓學生為之高興;通過精彩的范讀讓學生欣賞自然風光的秀美……教師把課文讀得繪聲繪色,扣人心弦,把學生帶入情景,讓學生在精彩的范讀中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學生就會產生“想讀”的欲望,個個躍躍欲試,從被動的“要我讀”轉變為主動的“我要讀”。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會讀”
當大多數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時,整個班級就會形成濃厚的朗讀氛圍,這時,我們就要趁勢交給學生朗讀的“金鑰匙”,變“我要讀”為“我會讀”。想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打好朗讀的基本功。朗讀的基本功,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五不三到”。“五不”就是:朗讀中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子。“三到”就是:朗讀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簡單地說,就是要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好的習慣形成了,那么把課文讀流利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避免毫無感情地唱讀。①注意標點符號及詞語間的停頓。在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聽見學生有時讀得拖拖拉拉,或者是速度很快,無視標點符號的存在,聽起來毫無感情色彩。其實各種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語法,它們可以幫助確定停頓和語調。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在低年級教學中,首先就要向學生講清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及自然段間停頓時間的長短,并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的不同讀法。②語調、語速的變化技巧。學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整篇課文讀完了,從頭到尾毫無語調,語速變化,聽起來簡直像在喝“白開水”,沒有什么味道。這是因為學生不知道停頓、輕重、語氣等在朗讀中要隨著表達的需要而變化。因此,我們要教學生語調、語速的變化技巧,指導學生區分情景讀課文。讓他們懂得要根據課文所寫的內容帶著情感讀。比如:高興的事情就要讀得歡快一些;悲傷的事語調就要緩慢、低沉一些;著急、遇到危險的情況要讀得快些、急促些;景色優美的情境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些,等等。老師要相信經過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三、朗讀形式多樣,讓學生“樂讀”
課堂上要想學生把課文讀熟,讀好,不能單一地一遍一遍地反復齊讀,這樣會讓學生覺得很枯燥乏味。我們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采用多種朗讀形式相結合,這樣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厚,由“我會讀”變成“我樂讀”,讀書時都會想著把課文讀得更生動些。其實朗讀的形式很多,有賽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集體讀、指名讀,等等,只要我們方法用得適當,很容易就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也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賽讀
爭強好勝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因此課堂上我們可以采取打擂臺的賽讀形式。比如教詩歌《快樂的節日》時,我讓學生先進行男女生比賽讀,再進行小組比賽讀,這樣不僅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更高了,還達到了全員參與的目的。
2.分角色朗讀
對于故事性較強、對話較多、語言生動活潑的課文內容,我們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比如:《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發現整篇課文都只有青蛙與小鳥在對話,于是我就讓男生讀青蛙的話,讓女生讀小鳥的話,我讀旁白,這樣反復讀了兩遍,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緊接著我讓男女生對換角色讀課文,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讀得更加投入,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有幫助。
3.配樂朗讀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教古詩時,我經常會選用一些比較古典、旋律優美的輕音樂進行配樂朗讀。每次聽到音樂后,學生的朗讀興趣大增,讀的時候抑揚頓挫,搖頭晃腦,宛如身臨其境。通過配樂朗讀,不僅為學生營造朗讀的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4.表演朗讀
低年級學生不僅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有強烈的表演欲望。教《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先指導學生邊朗讀邊體會文中小動物說話時的語氣、動作、表情,再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戴上小貓、燕子、蜜蜂、青蛙的頭飾把故事邊朗讀邊表演出來。這樣,學生越讀越有動力,越表演越有勁頭。
總之,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必須講究朗讀訓練的藝術,積極探索朗讀方式及策略,激發學生讀書欲望,讓學生帶著興趣讀,帶著情感讀,在讀的過程中有豐富收獲,讀出文中之意,讀出文中之情,讀出文中之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