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代忠 刁善會
“回歸”的本質是強調工程教育的綜合化、系統化,而不是簡單地回歸技術,回歸工程實踐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工程教育的應用性,突出對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促進高校與行業的緊密對接,需對現有工程教育進行改革,而改革難點在于如何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回歸軟件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開展“回歸工程實踐”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力求使專業擺脫學術教育下的精英卓越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束縛,跳出職業教育的程序匠人培養模式框架,構建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工程化能力為核心、以工程素質為特征、以課外科技創新為突破的人才培養思路,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問題。
1.工程知識不扎實。軟件企業需要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能應對不斷變化的軟件知識結構的人才,而目前學校培養的軟件工程畢業生基礎知識不牢,缺乏后續發展潛力,無法應對IT知識的快速發展。
2.工程化訓練薄弱。軟件企業需要具備較強的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并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人才,而目前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存在軟件行業標準與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脫節,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節薄弱,學生缺乏軟件工程項目訓練,造成工程能力差,技術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
3.工程素質欠缺。學校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術課程體系,普遍缺乏工程素質課程體系的構建,更不用說開展工程素質養成訓練,造成學生工程素質缺失;而軟件企業需要工程師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能迅速融入軟件工程項目,快速適應軟件企業。
4.校企需求脫節。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課程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即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不匹配;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即工程化教師隊伍匱乏,即使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也不健全。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共同培養深度不夠,軟件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被動接受的配角,尚未成為人才培養主角,企業在人才培養中難以發揮主導作用,造成軟件工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距離。
1.工程化培養定位及目標。以工程應用型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程化軟件人才培養。針對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層次要求,以軟件工程師崗位為導向,遵循軟件工程型人才培養規律,通過引入企業技術課程體系,培養專業知識夯實、工程技術能力強和工程素質高的應用型軟件人才,使人才培養目標完全貼近軟件企業需求、符合軟件工程師標準要求。
2.工程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合格軟件工程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工程技術能力和工程素質為依據,結合軟件工程開發規范和技術特征,融企業商業化工程項目于技術課程或實訓項目,構建集專業知識、工程技術能力和工程素質于一體的工程化特征顯著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見103頁圖)。其中專業知識適應行業需求,包括軟件工程基礎課程和計算機數學課程,夯實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實踐技能,為學生后續發展提供潛力;工程技術能力引入企業項目,包括前端技術課程群、NET課程群和JAVA課程群,強化課程項目、階段項目與工程實訓項目,培養學生具備軟件工程師的基本編程、綜合設計以及工程項目等技術能力,為提升學生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奠定基礎;工程素質融入工程項目實踐過程進行養成性訓練,包括軟件開發流程、文檔標準、項目管理以及職場素養,為學生職場溝通交流與合作提供保障。課程體系通過引入企業商業化工程項目,分別植入技術課程、階段性的綜合設計或工程實訓,實現課程實驗項目化、綜合設計項目化、工程實訓項目化,通過項目階梯式培養學生基本編程、綜合設計和工程項目實踐等能力,并將工程素質培養融入工程項目實踐中,讓工程素質的養成訓練回歸工程項目實踐。
工程化軟件人才培養體系
回歸工程實踐即利用企業植入課程的商用軟件項目,為學生提供仿真實的開發環境,按商業軟件開發標準及業務流程要求,組織實施軟件開發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仿真實的軟件項目開發過程中學習軟件開發技術,掌握軟件開發流程和開發規范,積累軟件項目開發經驗,提升工程項目實踐能力。為保證教學過程即人才培養過程回歸工程實踐,傳統的軟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方式等都不能有效滿足工程化人才培養要求,為使回歸工程實踐的指向性更清晰化,課程體系實施“三融合改革”,即人才培養標準與軟件行業標準融合、教學內容與軟件商用項目融合、教學過程與軟件開發流程融合;開展了與工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工程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改革,建立工程化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系統和教學支持系統。
1.植工程項目的教學內容。為適應工程型人才培養,植工程項目于課程,可從三個方面重構教學內容:重組體現專業知識的軟件專業基礎課和計算機數學課等專業基礎課程,按軟件行業需求重構課程內容;植商用項目于課程或實訓,即針對課程性質特征將植入的企業商用項目按知識點分解,轉化為課程項目并貫穿于技術課程(包括前端技術課程群、JAVA課程群和NET課程群)或階段性綜合設計,或直接將植入的商用項目用于工程實訓,培養學生實際項目開發能力;引入體現工程素質的開發流程、文檔標準、項目管理和職業素養等內容于工程項目,使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回歸工程實踐活動。
2.融工程項目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工程型人才培養,按照工程案例和工程項目組織教學,開展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融入技術課程的項目培養學生基本編程能力,強化學生基本理論的理解、基本知識的應用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即“授課+演示+現場輔導+操練+考核”的模式,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原理,引導學生入門,并要求學生“人人過關”;融入階段的項目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強化知識的綜合運用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貫穿商用項目的技術課程以案例任務形式組織教學及訓練,采用“項目任務+要點講解+現場輔導+驗收”的方式;融入工程實訓的項目培養學生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強化工程項目訓練,讓學生在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采用開放模式,以項目任務為驅動,鼓勵實驗方案、實現方式多樣化,運用“項目任務+輔導+答辯驗收”的方式組織教學。
3.引工程項目的考核評價。考核評價方式從考試型向完成任務型轉變,不僅能避免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避免了學生只會答卷,不會編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為保證完成任務型考核評價得以落實,推行了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對自己完成任務的質量自評、學生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和企業工程師評價)、評價形式多元化(靜態的試卷評價和各過程完成質量的動態性評價)等評價方式。教師將軟件企業開發的項目資源通過優化分解注入技術課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參與項目并按企業的軟件項目標準和流程進行設計開發,項目完成質量通過項目演示、項目答辯陳述,以企業標準評價軟件項目完成質量,通過答辯反饋,加深學生對商業軟件產品質量標準的認識,使考核評價結果更具客觀性。
4.建工程項目的支持系統。開展工程化師資隊伍培養,實施教師到軟件企業頂崗工作制度,培養教師的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同時引企業工程師進課堂,講授技術課程和指導項目實踐實訓,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設一支高水平軟件工程教育師資隊伍。
建設軟件工程實訓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可通過承接虛擬項目的訓練,逐漸熟悉軟件項目開發流程,積累項目開發經驗,逐步到承接商用軟件項目,提升商用項目開發經驗,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此外應與軟件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項目實訓提供支持。通過融企業商用項目于課程或實訓,工程能力訓練回歸工程項目實踐;訓練工程素質于工程項目,工程素質養成性訓練回歸工程項目實踐,學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質將顯著增強。但工程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尚需在“探索—總結—完善—實踐”過程中穩步推進,因此回歸工程實踐的軟件人才培養之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