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軍
編者按:
“500強虧損榜”,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最新縮影。近日,有媒體統計,“世界500強”榜單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現虧損,其中中國獨占16席,且全被國企所包攬,“遙遙領先”美國4席。這16家營業收入方面的“巨人”,卻成為利潤和效益方面的“矮子”,虧損總額高達377億元。
綜合多方信息得知,決策者有意設計一個名為“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規劃。這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其基本思路是,借助兩個IT的結合(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改變中國制造業現狀,令中國到2025年躋身現代工業強國之列。而泉州,則已被中國工程院列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板。
一個需要動員全國力量來做的大戰略——“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正在醞釀中。這次,福建省泉州市搶占了先機。
今年7月,中國工程院決定把泉州市作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板和實踐范例,組織院士、專家幫助編制《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及2020行動計劃》。
從泉州市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中國工程院相關專家組已形成了“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及2020行動計劃”的初步框架,其中包括《智能制造專項行動計劃》、《提升質量品牌專項行動計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計劃》等三個專項行動計劃,相關文件正在具體細化。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的頂層設計。決策者希望,中國能借此規劃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路線圖。
今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泉州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正在制定,參與者包括中國工程院、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預計明年完成。周濟當時提出,“這是一個大戰略,需要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做好。”
泉州的機緣:“數控一代”示范工程
而眼下,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已經動員起來。
“泉州制造2025”總的目標已經敲定:至2025年,將泉州建成世界知名的制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進入中國制造業十強城市之列。
“周濟院長今年十月還會再次來泉州聽取相關意見,福建省省長蘇樹林也將出席相關會議。”知情人士說。
泉州市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邱強攀透露,今年以來,周濟已經多次到泉州考察。幾次調研,中國工程院分組考察了泉州50多家重點企業,涉及紡織服裝、鞋業、建筑建材、食品飲料、機械制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工藝制品等產業領域;前后召開企業座談會和專題討論會10多場,其中周濟自己開了4場專題座談會。
中國工程院為何選擇泉州?
泉州市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機緣來自泉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
所謂“數控一代”,就是把數控技術及產品與各行各業的機械設備融合,集機械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于一體,實現機械設備的數字化控制,從而引發機械產品本身內涵發生根本性變化。2012年,科技部牽頭,聯合工信部、中國工程院等部門,正式啟動了“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兩年來,該工程已在紡織、印刷、輕工、建材等多個行業,以及廣東、湖北等多個省市展開示范。
據邱強攀透露,2013年11月,周濟率領“數控一代”專家國家組,會同福建省副省長洪捷序,在福州主持召開“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座談會。也就是在那個會上,福建省政府要求各地抓住機遇,組織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
“此后,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示范工程相關工作。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目前我們已經確定了紡織鞋服機械、數控機床及機器人、建材機械等三個主攻方向,組織了百個示范項目和百家示范企業,帶動研發投入10億元。”邱強攀說。
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兩次批示
記者獲悉,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后至少兩次就這一工作批示。7月3日,尤權在泉州相關工作匯報材料上批示,“要借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之機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7月25日,其又在《八閩快訊》專報件上刊發的《泉州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情況和建議》中批示,“全省首先是泉州要搶抓機遇全面推進這項工作”。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福建省科技廳正組織幫助泉州市向科技部申報示范工程試點城市,啟動了科技重大專項計劃,并為此給予1000萬元資金支持。
“明年,國家‘數控一代全國現場會將在泉州舉行。”知情人士說。
按計劃,泉州爭取10月份之前,以省政府名義下發支持推進泉州“數控一代”、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此外,泉州正在籌備推動一批“數控一代”示范企業建成“機器換工”示范項目——10月份之前,依托黑金剛公司建立制鞋智能化生產過程,依托瑜鼎公司建立機器人水暖拋磨柔性生產線,依托力達公司建立餐具自動化生產線等。
以上種種,最終促成中國工程院作出決定。知情人士說,中國工程院在全國各地調研比較,認為泉州作為制造業大市,產業門類多、規模總量大,又鑒于泉州在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方面的進展,所以才決定把泉州市作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版和實踐范例。
根據記者獲得的一份統計數據,2013年,泉州全市生產總值5218億元,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福建省首位,占福建省的1/4強;工業總產值超萬億元。
從產業上看,制造業占泉州GDP(本地生產總值)比例超過50%,產業集群效應已現——當地的石化、紡織服裝、鞋業產值超千億元,裝備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飲料業產值超500億元;光上市企業就有86家。
未來中國制造的模樣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泉州已經初步鎖定“泉州制造2025”規劃三大重點: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提升和服務型制造。
而中國工程院也已形成了《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及2020行動計劃》的初步框架,這一路線圖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質量品牌、發展服務型制造三個專項行動計劃。
編制“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這一戰略建議,由中國工程院去年年底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中國工程院建議,“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的核心應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主線應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
中國工程院同時建議推行8項優先行動計劃,具體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結構優化,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服務型制造業等。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就他所知,《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及2020行動計劃》不是研究報告,而是發展綱領性文件。不是對泉州產業逐一做分析,逐一做規劃,而是聚焦于科技創新,主題為:泉州制造如何走向泉州智造;泉州制造如何轉型升級;對接中國制造2025,泉州作為區域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需要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承擔什么任務。
記者獲得的一份《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對泉州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詳細分析。
該綱要認為,“泉州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強勁。”2013年,泉州擁有淘寶網店10萬余家,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1000億元,比2012年增長60%。
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泉州多數傳統產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此外,創新能力不強,泉州制造業尚未形成完備的創新體系。企業研發力量薄弱,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不但投入研發的資金較少,也缺少自己的研發團隊。
解決問題的路徑何在?
知情人士告記者,泉州敲定的優先行動是,以品牌為引領,提升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提出,要把提升質量和品牌的檔次作為實現“泉州制造2025”宏偉目標的重要切入點;引導企業開展品牌體系建設,提高品牌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企業質量管理創新,提高品牌產品的質量水平,打造國際品牌,使“品牌之都”泉州的制造業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此外,用數字化智能化裝備改造提升生產過程,也被提到重要位置。
《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提出,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立足點,加快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泉州制造業各領域的融合滲透。在泉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工作基礎上,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逐步將泉州制造業推向“智能一代”。
智能制造、提升質量品牌、發展服務型制造等三個專項規劃,也各有側重。
比如“智能制造專項行動計劃”,目前已經敲定了多項技術攻關方向。據記者統計,主要包括終端產品智能化技術(應用于智能衛浴、智能機械-化工類、挖掘類、智能鞋),制造工藝智能化技術(如磨拋機器人),制造裝備智能化技術(如專用數控設備)。
操作層面,泉州敲定了智能制造單元技術、智能制造車間技術、智能制造工廠技術等攻關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專項規劃還闡述了規劃方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規劃方認為,智能制造的內涵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制造。
具體而言就是,在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和制造裝備智能化,使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過程技術深度融合集成。
“其特征是:具有學習、預測、決策與自主調整優化能力,涉及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環節。”報告提出。
“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在產業分工中,泉州制造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或裝配活動,產品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較低。產能過剩、產業發展同質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生產成本高、產業集群關聯度較差、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逐漸產生。
為此,泉州規劃,到2020年,選擇重點產業有條件的2-3家典型企業,其他產業各選擇一個骨干企業,作為示范點,開展服務型制造轉型示范,實現企業利潤增長30%以上,形成可復制的轉型模式。
具體操作層面的做法包括:推進電子商務應用、完善公共服務公臺建設、推動主輔分離與外包業態發展等。
“提升質量品牌專項行動計劃”認為,泉州制造業中,除了服裝、制鞋、食品等傳統制造業的品牌建設取得成效,其它制造業的品牌建設仍相對滯后,缺乏品牌的長遠規劃。名牌企業的規模小,品牌營銷手段單一,創新能力差,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品牌企業整體實力較弱。
在這方面,泉州強調的是質量建設,具體而言就是,圍繞建設泉州“品質之城,品牌之都”的戰略目標,發揮質量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落實企業主體質量責任,堅持政府質量監督指導。
比如,在傳統優勢產業(紡織鞋服、建筑建材、工藝制品、食品飲料、機械制造)方面,泉州計劃完善紡織鞋服、食品飲料、建筑建材、工藝制品標準體系,形成產業鏈技術標準聯盟。報告同時提出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管理人員接受全面質量管理知識和管理體系培訓的比例,以及一線員工掌握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和技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