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姣


未曾謀面之前便聽說涇盛裕集團總經理馬恒光為人低調,鮮少在媒體前露面,幾次溝通后才終于答應受訪。采訪定在他的辦公室,因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即將開始,他周末也依然在忙碌,員工幾次進進出出之后,他才終于得空和我攀談。與身負的資產相比,他的辦公室內陳設實在簡單不過,一張大大的辦公桌上堆放著幾本書和一些文件,沒有電腦,也沒有各種掛在墻上的文人墨寶,靠近窗戶的地方放著一套茶藝,非常適宜落座客談。當我驚訝于他辦公室陳設簡單時,他卻笑笑“我不抽煙也不喝酒,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思考,茶是最好的選擇”。然后指著自己略顯“貧瘠”的頭頂,自嘲般說道,“都快掉光了”。而談話,自然也從這神秘的茯茶開始。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咸陽涇陽出磚茶。”這是流傳在陜西涇陽的一句俗語,涇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興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在歷史上,茯磚茶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遠銷西北乃至更遙遠的中西亞各國,不僅帶來了當地商業的繁榮,產業的興盛,更承載著秦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豪邁情懷。從宋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于“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
而全國1000多種茶品中,唯涇陽茯磚茶品中生長繁殖有一種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學家現定名為“冠突散囊菌”,它具有調理腸胃、降脂降糖、抗氧化抗癌等養生功效。因為涇陽茯磚茶的獨特之處,它才被稱之為“生命之茶”。
艱苦歲月造就堅韌品質
1968年,馬恒光出生在陜西禮泉縣一個貧困的小村莊,少年時代的生活,艱苦自然不言而喻。馬恒光兄妹五人,他是老小,在那個困苦的農村,生活不會因為他是老幺而受到任何特殊的寵溺,反而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在贍養父母方面。跳出農門,在他看來不僅是父母的心愿,更是期許改變命運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所致。1986年的中考落榜后,他選擇復讀,有一次天下連陰雨,他無法回家取饃,就在他饑餓難忍的時候,看見年過六旬的父親冒雨手拄木棍背著饃饃來到學校,那一刻他淚如雨下,并暗下決心絕不辜負父親的苦心。來年在刻苦努力下,他以全校總成績第一名而考入咸陽機器制造學校。
如今再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馬恒光的言語中透露出幾分坦然,那是一種沖破艱難困苦從而打磨在性格上的剛毅。如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他依然保持著簡單的作風習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也沒失了農村的本色,穿衣服也很簡單,吃飯也就好吃面”。在人力資源處同事常濱的眼里,馬恒光做人相當低調,平時吃飯都是和大伙一起吃的大鍋飯,從不搞特殊。
從機關出走踏上創業路
1991年,從咸陽機械制造學校畢業后,馬恒光被分配到咸陽市渭城區經貿局工作,從此成了一位有穩定工作的國家干部,一個月工資八九十元。
那樣的薪資盡管足夠維持生計,但對于贍養家中年邁的父母,自己日后成家立業和改善全家生活水平來說,屬于杯水車薪。不安于現狀的他,總是在工作之余尋找著各種可以創收的機會,為此,他干過清潔工,開過小飯店,開過信息部,辦過草編廠,搞過運輸,做過食品營銷。用他的話來說是“小打小鬧的折騰了十年”,經濟上仍然時時捉襟見肘,但卻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十年的歷練,讓他變得成熟、沉穩、理性。
2006年,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之后,馬恒光決心辭掉機關單位的工作,專心創業。這一決定遭到了家人和同事的強烈反對:且不說進機關單位有多難,籠罩在公務員頭頂的光環有多耀眼,萬一創業失敗,連保本穩定的收入都沒有了,如何來維持生計?而馬恒光的想法非常簡單,“區上的機關單位事情并不多,工作算得上輕松,正因為輕松所以付出少,得到的回報也少,那是一個適合養老的地方,對我來說,那種無所事事的生活枯燥乏味,真心受不了。而且當時內心深處極其渴望成功”。就這樣,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打算創辦自己的食品企業。在他看來,一旦認準了一個事,就會堅定不移的想辦法完成,即使遇到問題也要邊干邊解決,而且只能成功。
危機意識下的二次飛躍
靠著十年打拼累積起來的人脈和信譽,馬恒光創辦食品企業的消息一經傳出,陜西省內食品企業中的業務骨干紛紛前來幫忙出謀劃策,很快陜西頂麥食品有限公司誕生運營。因為妻子是涇陽人,所以他將廠址選在了涇陽。
初創時企業規模小,車間不足200平方米,員工也只有七八十人,專門生產由香港頂麥食品有限公司負責研發的“頂麥”牌麥香酥、月餅、粽子、核桃酥、曲奇餅干等系列產品。經過幾年努力,企業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2010年12月,陜西省烘焙行業協會授予頂麥食品有限公司為“陜西省烘焙行業龍頭企業”稱號。2011年3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百強糕餅專業委員會又授予頂麥“2010中國烘焙最具美譽度品牌”。 2011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又授予馬恒光同志“創業之星”稱號,頂麥公司被授予“創業示范企業”。
受季節因素的影響,食品行業的淡旺季也非常明顯,淡季的經營狀況讓馬恒光時刻保持這一種危機意識,閑暇之余思考企業未來的持續發展與出路成為他的必修課。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提出可以進入政府大力支持的茯茶行業,經過一番考察后,馬恒光認為茯茶行業與食品行業存在互補性,在市場營銷上可以利用一整套機構來完成,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食品行業的缺陷。2012年,他所創辦的陜西怡澤茯茶有限公司投入運營。
重走絲路追溯茯茶文化
2014年,馬恒光整合自己旗下的茯茶公司、食品公司、涇陽茯茶研究所、茯茶文化體驗館以及傳媒公司成立了陜西涇盛裕集團公司,目前集團公司現有資產3億多元,員工800余人。
在很多人眼里的馬恒光算是成功的典范,而在他自己看來,如今的事業早已超出當年本能激發的物質追求,也不再是單純的當個老板那樣簡單的動機。“從不敢輕言成功,覺得一切只是剛起步,擔在肩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而這個沉甸甸的“責任”就是振興涇陽茯茶。盡管茯茶曾風靡絲綢之路上千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作為中國茯茶原產地和最佳產區,涇陽茯茶在市場競爭中,與其他品牌相比一直處于默默無聞的階段,近年來,在政府的號召下,傳承歷史,彰顯文化,振興涇陽茯茶產業迫在眉睫,如何成為茯茶行業里的龍頭企業,讓涇陽茯茶的品牌得以廣泛傳播,成為馬恒光的“責任”。
9月19日,由涇陽縣政府和怡澤茯茶有限公司承辦的“涇陽茯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將震撼啟程,屆時將有一支由136峰駱駝、8匹馬(寓意茯茶誕生之年)和100余人組成的大型商隊,浩浩蕩蕩地從涇陽出發,馱上涇陽茯茶,用一年多時間來重走絲綢之路,最終到達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和江布爾州的東干人陜西村。對于此次活動,馬恒光說:“想以此促進絲路沿線的文化傳承交流,探索文化帶動經濟,邁向共同繁榮的發展模式,最重要的是讓涇陽茯茶的品牌在絲路上重新被予以認可,也算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