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養德



張長松藝術簡介
張長松,字致壽,1933年生,河南寶豐人,西安國畫藝術研究院院長,陜西省工筆畫院副院長,西安美院高教中心教授,中國美協會員,西安美協理事,一級美術師。
自幼愛畫,從師畫家鄭乃珖、石魯、康師堯等先生。作品《萱花》1957年入選“第六屆世界青年美展”在莫斯科展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三等獎;《好好學》1958年入選全國美展,在北京和日本、德國展出;《春風》1997年、《雪梅》1999年分別在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主辦的美展中獲獎。西安市委宣傳部分別在1986年和1999年授予他“榮譽證”和“嘉獎證”。2000年被評為西安市文聯首屆“德藝雙馨”優秀會員。2001年陜西省文聯授予第二屆“德藝雙馨”優秀會員榮譽稱號。從事中國畫創作50余年,作品在國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30余次,榮獲文化部、中國美協等頒發的美術作品獎30余次。
作品在《人民日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數十家報刊雜志發表。作品由文化部藝術局、毛主席紀念堂、省市博物館、藝術館和日本、法國、韓國、泰國、澳大利亞、埃及、毛里求斯等一些專業單位收藏。
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我孤獨地坐在陽臺上,舉目仰望繁星密布的昊空,昊天罔極陰陽不測。當月亮消失之后,星星才熠熠生輝;“眾星捧月”就意味著埋沒了自己!畫家常常迷失于神秘的幻覺中:它總認為最亮的星星最輝煌,偉大無比,因為它引人注目,眼花繚亂看不到更偉大的東西,似乎發光的物體都是“黃金”!其實,我們面對最偉大的東西往往視而不見,對渺小的東西反而很感興趣,因為它與我們的距離很近,有時就是我們“自己”——如黑格爾老人所稱謂的“這一個”!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圍繞著地球旋轉,是地球的十四分之一。在昊空深處運轉的無數星體都比月亮不知大多少倍。因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很近,同時發光,因而最具欺騙性,仿佛是地球出賣了我們:黑暗完成了人格的消失!
在藝術的天地里,權威就是“萬有引力”,它制約著眾星拱北,圍繞著一個中心“循規蹈矩”,難以轉軌!在藝術群體中引力使藝術家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他們之間的距離平方為反比,其質量乘積為正比。因此,如果兩個藝術家的質量相等,或半斤八兩,他們之間的引力則弱,距離也越遠;相反,如果兩個藝術家的水平懸殊很大,距離遙遠,那么,他們相互之間具有吸引力,弱肉強食——權威支配著藝術太空中閃閃發光的小星星……
張長松,一頭白發,中等身材,衣著質樸,謙虛謹慎,態度和藹。他雖過花甲,在藝術的園地里仍執著地追求,筆耕不輟,鍥而不舍。他很小的時候就“西望長安”——1950年從河南寶豐縣來到古都西安“闖天下”,在“長安畫派”的藝術氛圍中研習傳統繪畫,主攻花鳥,兼長人物、山水,擅長工筆白描,逐漸向寫意轉換,均取得可喜成果。在成長過程中謙虛受益、先后求教于趙望云、石魯、鄭乃珖和方濟眾等名家,努力展示自己的風貌。
自古長安為藏龍臥虎之地,名家輩出,常常是星空中的北斗,照亮了漫漫的長夜,開拓未來的文化走向——但在藝術中的孜孜求索者很少成為“恒星”(藝術大師),或“行星”(有影響的藝術家),或“衛星”(給藝術大師抬轎子的佼佼者)——張長松自學成材,甚至于“無師自通”,他以頑強的意志力,勤學苦練,終于把握了中國筆墨的訣竅:筆正、心正、畫正,繪畫是人格的自我確證,是人格的再現!
古人云:“自學者明,求人者惑。”張長松在藝術的追求中逐漸走出人生的困惑,邁向更自由的天地。
(中國著名美學家、美術史論專家、西安美院教授。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