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為高效物理課堂的實現做好鋪墊。
關鍵詞:初中物理;聯系生活;實驗教學;多媒體
物理是一門傳統的自然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很廣泛的現
象展示,課堂上也可以設置形象直觀的實驗引導。這就給多樣化教學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定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效率進行了優選與討論。
一、結合生活現象,巧設魅力導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伊始很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才能牽引他們循序漸進地深入到物理學習和探索中去。因此,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要一切入課堂就滔滔不絕地開始宣講,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設定“出其不意”的趣味導入方案,這樣才能抓住學生認知,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索的主觀能動性。
二、鼓勵動手實踐,完善形象認知
實驗是探究自然學科知識生成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初中物理有許多概念和現象,對于我們很陌生,如果我們僅憑想象,肯定無法全面認知和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同學敢于動手實踐,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來切身體驗知識的生成和發展。比如,在學習“變阻器”后,為了讓學生形象地掌握變阻器的原理,就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實驗,用鉛筆芯自制滑動變阻器來控制小燈泡的亮度。學生通過實驗不但強化了動手能力,回顧文本知識對于滑動變阻器相關的應用性習題有了透徹的了解,有效地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三、構建合作學習,謀求共同提升
合作學習的主要精神就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就要從互動中來。合作分工完成學習的前奏后,組內同學開始按照自己的學習分工進行思考,然后發言,書記員進行成果記錄,最后通過相互幫扶完成動手實驗,最終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有效提升能力。這里以“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教學為例,合作學習時,針對教學目標,我們來設置學習分工:(1)大家一起回顧上節課學過的密度的概念;(2)組內經過思考和討論,分別發言說幾個現實生活中用密度來解釋的生活現象,該環節讓平時不愛發言的或者基礎薄弱的同學優先回答,其他同學補充;(3)動
手能力好的同學先進行測量密度的實驗,然后輪流其他同學操作,大家在旁邊觀察和指點。通過三個分工合作分別對應了三個學習目標的達成,這樣合理分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高效課堂的必經之路。
四、借助現代媒體,打開認知局限
初中物理雖然許多都是生活中熟悉的現象,但是畢竟也有許多物理規律和現象無法通過肉眼觀察或者是短時間內無法實驗證明,這就局限了知識生成。而多媒體恰恰具有集合聲、影于一體的優勢,它可以通過模擬將微觀物理現象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形成直觀感受,突破認知局限,遷移運用能力。
1.補充傳統實驗
物理課堂上,有的實驗我們是無法手動完成或是沒有條件完成,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借助多媒體動畫來給大家模擬演示,幫學生將抽象的規律和概念描述轉變成形象的認知。比如,給大家分析浮力受力,就通過視頻示意比較形象:筆者為了最大可能地吸引學生興趣,產生震撼效果,就通過多媒體給大家演示軍艦和潛水艇在水中的受力情況,并進行詳細的原理剖析和示意,這樣既能讓學生觀察到清晰的實驗現象,又能指導學生認知原理。
2.完善實驗不足
多媒體視頻可以提供規范的實驗操作來引導學生反思,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彌補遺憾的空間,我們還可以借助視頻慢放來讓學生掌握實驗細節。例如,在探索“與浮力大小有關的因素”時,里面就有好多細節需要注意,其操作步驟和過程也比較多,所以筆者就讓學生在體驗一次操作后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控制變量法規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及讀數,學習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來對實驗規律進行分析歸納。
上文是筆者集合多年的一線物理教學經驗,優選的多樣化初中物理教學方案。總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要還原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整合教學內容,尋找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教學方式進行知識呈現。唯有如此才能將原本抽象的物理理論轉化成容易理解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知識生成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賀軍仁.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問題及建議[J].東方:青年教師,2013.
作者簡介:黃麗英,女,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惠環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