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從教學案例的操作過程及方法,教學案例設計的原因及依據,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及教學效果的實現三個方面分析了《美國的誕生》一課的教學案例。
關鍵詞:興趣;分析;教學案例
本課講述的北美獨立戰爭的背景、經過和影響,本課教學運用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來串聯整個歷史事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美國的誕生》教學案例的操作過程及方法
1.用講故事導入新課
本課故事情節圍繞知識點展開,再現了美國誕生的史實,選擇聯系特征較強的材料,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感情體驗的產生,都在趣味十足的故事中產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信心與自豪感。
2.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情感體驗,探尋人生真理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誘導啟發、學生體驗總結、教師講述補充三者有機結合,體現了師生互動的教學特點。通過不斷設置懸念,啟發引導學生探究解惑,在師生共同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學生產生追求真相的迫切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
3.實現了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化
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意識,本課教學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和時間,真正實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合作學習的
能力。
二、《美國的誕生》教學案例設計的原因及依據
歷史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與認知水平,當今學生的興趣愛好廣泛,自主意識相對較強。但是他們知識積累太少,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教學,實現了課堂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了解了一部分世界歷史知識,這是學習本課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需要能適應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的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三、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及教學效果的實現
1.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
知識能力目標: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經過和意義。學會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并通過適當拓展背景材料,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探究引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主義精神,學生認識到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民,只要堅持不懈,敢于斗爭,就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誕生。
2.教學效果的實現
(1)教學理念的轉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倡:“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創造一個情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教學方式的創新
在知識探究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幫助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問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節課采用了“指導—探究”的互動教學模式,運用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串聯整個歷史事件,為了“激其情,發其智”又使用了討論教學法、自主探究教學法,模式由“講故事—質疑—啟發—完善”四個環節構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與“學生探究”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祁成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
作者簡介:丁黎明,女,197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建中學校,研究方向:教學案例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