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的教學是將政治、文化、經濟、哲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這從必修教材的名稱就可簡單地“望文生義”。可見高中政治的教學離不開生活,而怎樣將生活引進課堂進行教學,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運用實踐去創新的方面。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實踐創新
高中政治作為一門基礎的科目,學生在學習它的過程中,收獲到能在生活中運用的知識。所以說,高中政治是指導生活進行實踐的科目,但在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令人尷尬的局面:政治課被學生冠上了“枯燥”“晦澀”“文不文,理不理”的大帽子,不少學生對學習政治的想法仍是負面的、消極的,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政治是需要死記硬背的。而將生活引進課堂,以生活元素來進行教學實踐,能改善以往的教學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中理解政治知識。
一、更新課堂觀念,帶入自主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教師應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自主性,并帶入生活中進行教學。以必修二《政治生活》為例,第一單元主要講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有許多細碎又重要的知識點要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引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政治,把握政治。如,分辨公民與人民的區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地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辨析,一些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并舉出在中國學習生活的外國人的例子,這時教師就可向學生明確公民的概念,即公民是相對于外國人的法律概念;學生又舉例獲得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教師便可指導學生明確公民是指取得國籍,并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的例子。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辨析公民與人民的關系,可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破壞國家安定、報復社會的事例,雖然他們具有中國國籍,但他們是人民的敵人,是相較于人民而言的,學生便會明白人民是一個政治上的概念,從而更好地明白公民與人民的概念,理解知識點。
二、改變教學方式,設計生活情境
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是雙向的,不是教師一味地傳輸知識,而是需要學生的反饋吸收。要達到雙向的教學目標,則需要實踐創新來改變課堂教學的方法,通過設計生活中的情境來進行課堂教學。
如,在政治課上學習到貨幣的產生演變過程時,教師可以請學生來演繹情境,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學習知識。由兩名學生扮演原始社會的原始人。情境一,學生一:我有兩頭牛,卻想換魚來吃,誰來和我換啊?學生二:我有兩條魚,想要那能耕地的牛,我來和你換。教師:這就是最初原始社會簡單的物物交換,擁有者達成協議,進行交換,也就出現第一個知識點。情境二,學生一:今天還想吃魚,我再把我的那頭牛拉出來換魚吃。學生二:這魚是我辛辛苦苦下海捕撈的,你一頭牛就想換得,這可不行。教師:物物交換的條件是雙方的價值量相等,出現價值不相等的情況時,就需要一般等價物的出現來充當交換的媒介。情境三,學生一:我這兒有三個貝殼,換你的魚來吃。學生二:我的魚正好值三個貝殼,我與你換。教師:一般等價物最初是以貝殼的形式出現的,是屬實物形態的貨幣,在后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逐漸演變成了后來的金屬貨幣。
在學習到“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知識點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將生活中的政治帶到課堂:在課堂上模擬政府的聽證會,學生以公民的身份參與民主決策,并在聽證會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以影響政府最終的決策,使聽證會達到利民的目的。
三、課堂之下將知識與生活延伸
教師在課堂上將生活與高中政治知識相融合,同樣的,在課下也要將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布置大量作業、練習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之下鞏固課堂上的知識,但這樣做卻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使學生出現厭學等負面的反作用。通過高中政治教學的實踐創新,教師可以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政治”的方式來進行作業的布置。例如,在課堂上新學習了民主管理中的基層民主自治方式,學生了解到居委會、村委會也屬于基層民主自治,而居委會和村委會是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居委會,了解其中的居委會的構成和辦事流程,從而在生活中接觸政治、了解政治并結合課堂上的所學知識來鞏固記憶知識。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使學生體驗政治生活來進行到完成作業的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方面的創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中分析到,教師在進行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并對課標進行分析解讀。將生活融入課堂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把握大綱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實踐創新的前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因為政治本來就是一門生活當中提煉的學科,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生活中處處有政治。
參考文獻:
[1]朱伶俐.淺析高中政治教學的生活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3):56.
[2]黃菊香.讓生活走進高中政治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9):105.
作者簡介:陳菲,女,1981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廣安代市中學校,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