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對于現代人而言,計算機早已不是專業人士的專利,而是一種普及的生活手段。因此,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探索
新課改明確提出:初中信息技術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為了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讓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為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現以Office辦公軟件教學為例,在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方面進行探索。
一、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孔子在《論語》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它對學生的新奇性和娛樂性,寓教于樂。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1.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實物在Office軟件中加以表達
以學生經常填寫的各種表格為例,由老師逐步演示生成過程,讓學生首先對這門課程產生一種實用的興趣,進而有一種想要掌握的欲望,這在心理學中也是可以理解的。當學生可以掌握一項新的技能的時候,就有展示的欲望;當這種欲望向良性方向引導的時候,就變成一種自覺的追求。這就變學習中的被動為主動。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相較于其他課程的優勢在于,它的起點相對來說對每個學生比較一致,這就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顧及到每個學生的發展,保護好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起來的興趣。
2.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等在Office中加以簡單處理,并以此為突破口開始教學
如在PowerPoint中,將學校相關的照片,如將全班每名同學的照片,配以詼諧文字解說,制成簡單的PPT,并加以演示。每個人都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在一種愉快溫馨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從很大程度上能緩解學生對新事物的一種“恐學”心理。
二、明確目標,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法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教學方法之一,是建構主義理論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主線,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信息技術實踐操作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個包含了多種基本技能的簡單任務。例如,讓每個學生建立一個簡單的Word圖文文檔,并規定圖片的尺寸等簡單信息。在這個任務中,反復鍛煉學生對鼠標左右鍵、單雙擊功能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簡單的Word文字處理能力以及排版能力等。并在課程結束后,將每個學生的作品制成一個實體標簽,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欣賞自己作品的喜悅,進而對于目標的執行更有動力。
三、創設情境,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要樹立“師生平等合作”的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和思路見解,并認真和學生加以探討,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發展,避免課堂上出現少數“尖子生”的現象,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課程的主人,都有勇氣和信心來提出問題甚至解決問題。
在授課中,擺脫以往教師高高在上的講課狀態,將課程設計成啟發式和探討式,以一些簡單的小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自己在學習中摸索的新技巧和新方法向大家展示。盡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學會并不是目的,這門課程中也不存在“學會”的說法,引導學生掌握如何運用計算機、如何創新才是關鍵。在解決一個多層次問題時,先引導性地解決一小部分問題,學生根據已解決的問題,尋找多種途徑和思路來解決問題,即使只是插入一個簡單的圖片或模板,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四、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方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組內按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接受能力、氣質類型進行搭配。在任務授課中,適當增加任務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主要任務是分工匯總,組長的確定并不僅僅是根據課程學習的優秀程度,更要考慮該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對組員的分工;并要求在最后上交的作業中,明確各組員任務,采用匯報演示的方式展示各小組的成果,在此過程中,盡量讓每位組員參與其中,并且每位組員的工作不可機械性重復,分工需要變換;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差異,要求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增加新的任務,由吸收較快的同學帶動依賴性較強的同學,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促進整體發展,同時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長進,既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又在最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
五、整合課程,創新發展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特殊的課程,還在于它可以被其他學科的教學所利用,進而強化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切實理解。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有信息技術課程中打下的基礎,學生對其他老師的課件的內容和構成容易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吸收,有利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同時,在學習其他課程的過程中,學生見識了其他老師在信息技術方面展示的豐富的技巧,對于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會更加信服和有興趣,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更容易找到自己學習的創新點,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和興趣。在觀看其他課程電子授課的過程中,由單純的被動填鴨,變成了有意識的主動發現和思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和其他學科的老師交流,有意識地在課件中加入一些學生已經掌握的或者較容易掌握的Office軟件應用,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在日常作業中,要求學生用Office軟件完成其他課程的作業,也能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中,方法和態度很關鍵,需要轉變以往的傳統思想,而且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迅猛,要求老師經常更新授課內容,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不斷在教學中摸索創新最佳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廖正中,劉黎明.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
析.新課程:下,2012(03).
作者簡介:陳曉清,女,1981年11月出生,漢族,福建晉江人,就職學校: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