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徐文斌 鄒秋華
摘 要 作為土地整治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與保護的提升與延伸,對于強化耕地資源保護,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國家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的頒布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直接折射出國家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高度重視。由此,根據已有工作經驗,結合江蘇省揚州市的農田建設現狀,研究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我國加強土地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獻出綿薄之力。
關鍵詞 基本農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整治;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志碼:C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02
眾所周知,我國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整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如今,我國現有耕地中約有2/3屬于中低農田。在當前形勢背景下,將這些農田建設成高標準基本農田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我國要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這對于保證“十二五”期間糧食總量穩步增長,夯實我國農業基礎,提高農村抗災減災能力,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同時,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立足江蘇省揚州市農田建設的現狀,以如何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主題展開研究,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困境
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持續推進建設新農村的進程,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舉措,早已被列入國家議事日程之中。十七屆五中全會、“十二五”規劃以及諸多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出了明確要求。然而,目前我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還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從江蘇省揚州市農田建設現狀來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1 建設投資標準有待進一步改進
目前,揚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開發中關于農田配套設施投資的標準比較低,無法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要求。如今,揚州農田建設實行的是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執行標準,但這個標準只適用于中低產農田改造標準,如果按照現行投資標準進行農田改造與建設,勢必會形成所謂的“輻射區”與“核心區”,輻射區的水利工程嚴重配套不足,進而導致該區農民收益不均,引發其不滿情緒。
1.2 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度不一致
近年來,揚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直將重心放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對交通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和村莊整體規劃等沒有予以應有重視。在一些項目區,常能看到農田配有建設標準比較高的混凝土質田間道,但連接田間道的村莊道路卻路面不平、泥濘不堪、損壞嚴重。也經常能看到村莊間雜草叢生、垃圾亂倒等環境不良現象。這與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口號明顯不符,不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時間一久,勢必會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造成不良影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想獲得實效,必須要與農村公路、危房改造、環境改造等農村整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1.3 公眾參與機制亟待完善
農民是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耕種主體,他們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最有發言權。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眾參與機制是促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滿足農民生產需求、吻合當地耕種實際情況的重要保障。農民享有充分的話語權、知情權和選擇權,他們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促使相關部門編制出符合當地情況的建設規劃設計。然而,目前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立項論證在很多情況上并未充分征求農民的意見,導致規劃設計屬于“閉門造車”,并不完全符合當地的生產實際情況,比如灌排系統難以與周邊的田間道路、水系有機融為一體,進而影響建設進程。
2 建議
針對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應在國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2.1 整合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資金,促使項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進程有序運行,必須整合項目資金,嚴格按照規劃區域產業進行合理投入,這是重點,也是難點。由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屬于政府行為,所以,市、縣各部門應按照“統籌規劃、用途不變、渠道不亂、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凝聚力量”的建設要求,加大建設資金的配套力度,確保各項資金能夠及時到位。
同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借助“三資”的力量支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進建設進程的有序推進。
此外,要圍繞丘陵、安大線等區域突出生態有機農業、優質糧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經濟林果等產業板塊,合理配置項目安排,通過連片開發、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設大規模的高產穩農田和高效產業園區,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特色。
2.2 構建協調統一的建設機制,與建設新農村步調一致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單靠單個部門就能完成,所以要求揚州各部門協調統一,統籌規劃,在資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見效一片,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
首先,要加大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農田整治、田間道路、灌溉排水系統、林網配套和居民點整理方面苦下功夫。這是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核心,要由國土、水利和農發辦等部門密切合作,共同開展。其次,大力提升農業技術措施,包括農業機械推廣、測土配方、防病蟲害及培育優良品種等,力爭在3~5 a內顯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效果,由農業部門承擔此項工作。再次,做好后期管護工作,將新修建的井、壩、橋、路等基礎工程設施移交給村組等農村基層組織,號召村民的力量維護保養這些設施,運用它們提高生產質量和生活質量。
2.3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合法權益
健全、成熟的公眾參與機制能夠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合法權益,確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符合當地農民的生產需求和當地實際情況。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宣傳力度,將這項工程的內容與意義告知廣大農民群體,使他們了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自身利益的關聯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征求農民的意見,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選址、規劃設計、現場勘查,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各個環節,都要深入農民群體中進行調查,提高農民參與的整體效果。再次,構建科學合理的矛盾協調機制。由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在農田基礎設施布局、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方面可能會遇到種種矛盾與沖突,所以,必須構建一個科學有效的矛盾協調機制,充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無疑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涉及諸多細節,它不是單獨的項目區建設,不是一個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孤立領域,而是要融進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的整體發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見到明顯的建設成效,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實現。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