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衛生學校(102200)焦平利 郝桂蘭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營養缺乏性疾病。缺鐵性貧血不僅影響兒童的體格發育,長期貧血還會影響處于腦發育關鍵期的嬰幼兒智力,對認知和精神運動發育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1]。由于健康教育和廣泛采用鐵強化食品等措施,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兒童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已顯著降低。美國1~2歲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分別為7%和2%[1]。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嬰兒缺鐵和缺鐵性貧血患病率為44.7%和20.5%[1],因此如何降低我國嬰幼兒缺鐵性貧血患病率是兒童保健的重點之一。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發生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①母親在孕期缺鐵,導致胎兒肝臟的鐵儲備減少;②嬰兒出生后喂養不當造成鐵攝入少[1]。要降低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加強孕期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和嬰兒出生后的科學喂養至關重要。我國于2008和2009年分別制定了《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1]和《嬰幼兒喂養建議》[2],用來指導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和嬰幼兒的科學喂養。本研究主要調查在兩“建議”頒布后,嬰幼兒家長是否具備預防缺鐵性貧血喂養的相關知識和行為,為進行科學喂養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1 對象 2012年1月~6月在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北京市昌平區婦幼保健院、某社區服務站進行輸液治療、保健的3歲以下兒童(兒童接受了保健系統管理,按時接受健康體檢及血液檢查并排除患先天性疾病者)的家長。
1.2 方法
1.2.1 問卷編制和內容 調查問卷參閱2008年的《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1]、2009年的《嬰幼兒喂養建議》[2]和《兒科護理》[3]的相關內容,在征詢專家(一名兒童保健科副主任護師、一名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一名婦產科教授、一名兒科教授)意見基礎上自行設計。包括一般資料、預防缺鐵性貧血科學喂養的相關知識和家長應采取的行為及其他三部分。一般資料包括孩子出生時的孕周、體重,孩子現在的月齡、是否參加了喂養知識講座。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知識有10個問題,包括喂養方式知識2個問題,輔食添加知識4個問題,均衡飲食知識4個問題。分別為出生4~6月嬰兒的最佳喂養方式,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時應選擇的乳品;嬰兒除乳類外其他食物引入的關鍵期,嬰兒添加的最初輔食應該可補充的營養素,4~6個月嬰兒應添加的第一種輔食,奶是含鐵量低的食物;每天飲食中應包含的食物種類,嬰幼兒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促進鐵吸收的維生素,抑制鐵吸收的物質。每個問題要求在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認為正確的答案。選對記1分,選錯記0分。家長應采取的行為有10個問題,包括喂養方式行為2個問題,輔食添加行為4個問題,均衡飲食行為4個問題。分別為是否在孩子4~6個月前母乳喂養,4~6月嬰兒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時會選擇配方乳;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間在孩子4~6個月,給孩子添加的最初輔食會有強化鐵米粉,孩子4~6個月后,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選擇鐵強化配方乳,經常給孩子吃含鐵豐富食物;孩子每天的飲食經常有蔬菜水果、肉蛋和奶,對孩子挑食偏食的行為想辦法解決,讓孩子每天吃蔬菜和水果,經常讓孩子吃菠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或“否”。選擇了正確行為記1分,錯誤行為記0分。其他為一個開放性問題:希望醫護人員提供的幫助。問卷經5名專家審閱、修改和評定,問卷的知識和行為的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被所有專家均評為3或4分的條目數占全部條目的百分比)分別為0.82、0.81。對30例住院嬰幼兒的家長進行預調查,得到問卷知識和行為的Cronbach’s系數分別為0.89、0.87。
1.2.2 調查方法 由培訓后的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當場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回收的350份問卷剔除出生時孕周不足37周,體重低于2500g嬰幼兒的家長問卷,有效問卷332份(有效率94.9%)。
1.2.3 統計學分析 對問卷進行編碼,采用EpiDate3.1軟件二次錄入問卷,將核實后的數據建立最終數據庫。統計分析采用SPSS16.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參加喂養知識講座的有268例(80.7%),沒有參加喂養知識講座的64例(19.3%)。
2.2 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知識認知情況見附表1和2。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行為狀況見附表3和4。
2.3 家長希望醫護人員提供的幫助 約60.0%家長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純母乳喂養后的孩子喂養的進一步指導和幫助,約30.0%的家長希望得到醫護人員提供早期教育幫助,約5.0%的家長希望醫院增設更多的電話咨詢服務,在家里能解決問題,約5.0%的家長沒有填要求。
2.4 參加喂養知識講座的家長和沒有參加講座的家長知識和行為得分見附表5。
3.1 家長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部分知識缺乏 家長對預防缺鐵性貧血喂養知識的知曉率是降低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的基礎。附表1顯示,家長喂養方式知識較好,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知識較差。
3.1.1 家長對嬰兒添加的第一種輔食不了解 母乳和牛乳相比,母乳中的鐵生物利用度高,約50%的鐵會被吸收,高于牛乳的5倍[3],母乳是預防6月內嬰兒缺鐵性貧血的最佳食品。但由于母乳含鐵量有限,加之嬰兒出生時儲存在肝臟的鐵到4~6個月也基本耗竭,因此嬰兒4~6個月時應開始添加富含鐵的食物。《嬰幼兒喂養建議》[2]特別指出:嬰兒引入第一種其他食物的原則應是可補充“鐵”營養、易于消化又不易過敏的食物。強化鐵的谷類食物多為引入的第一種食物[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3.6%的家長知道嬰兒引入第一種其他食物應是可補充“鐵”營養的食物;僅33%的家長知道對4~6個月嬰兒添加的第一種輔食多是強化鐵的谷類食物。從家長的選項看出,約40%的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存在著誤區,把蛋黃作為4~6個月嬰兒應添加的第一種食物。事實上,過早攝入蛋黃可減少乳類攝入量,會限制嬰兒生長[4],且蛋黃中的鐵不是血紅素鐵,又含有磷蛋白和卵黃高磷蛋白,均可導致鐵的吸收率降低,不適合作為最先添加的輔食[5]。約25%的家長對輔食的添加順序、性狀、功能不了解。第一階段食物為過渡期食物,主要幫助訓練嬰兒的咀嚼、吞咽技能及刺激味覺發育,可補充少量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應為泥狀(茸狀)食物,多為植物性食物,包括強化鐵的米粉、水果泥、根莖類或瓜豆類的蔬菜泥[2]。7~8個月齡后逐漸轉變為第二階段食物[2]。家長把第二階段食物末狀蔬菜、水果作為了對4~6個月嬰兒應最先添加的輔食;約5%的家長選擇了含鐵量較低的稀粥作為第一種添加的輔食。這提醒醫護人員在健康教育時要強調輔食添加的第一種食物的種類、性狀和功用,消除家長的誤區。
3.1.2 家長對奶是含鐵量低的食物不了解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奶、蛋、肉、木耳哪種食物含鐵量最低的問題,約40%的家長選擇了奶,而60%的家長錯選了其他答案。主要是家長認為奶營養好,奶不僅能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且可預防缺鐵性貧血[6]。實際上奶中所含鐵量不多,吸收率也很低;嬰兒胃腸道功能發育尚未成熟,缺乏分解奶中蛋白的酶,易引起過敏。奶過敏會引起腸道少量出血,間接造成貧血[6];若每日喂1000ml以上鮮牛奶,可導致慢性腸黏膜出血,引起“牛奶貧血癥”[6]。因此,健康教育時,強調多喝牛奶不僅不能起到防治貧血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導致貧血。每天鮮牛奶的進食量控制在500ml以下[6],且鮮牛乳必須加熱處理減少過敏[3]。
3.1.3 家長對于促進鐵吸收的維生素和抑制鐵吸收的物質不了解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鐵主要來自食物。多數食物中都含有少量鐵。含鐵豐富的食物有黑木耳、海帶、紫菜、豬肝、豆類、肉類、血、蛋等。食物中攝取的鐵有兩種: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存在于動物肌肉、內臟和血液中,容易吸收(可達15%~20%),而非血紅素鐵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和乳品中,必須先被溶解、游離、還原為二價鐵方能被吸收[7]。與鐵同時攝入的食物搭配可影響鐵吸收,如維生素C、氨基酸、果糖等有很強的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作用。但植物酸、茶葉、咖啡等則抑制鐵的吸收[7]。調查顯示,只有53.3%的家長了解抑制鐵吸收的物質,僅48.3%的家長知道維生素C能促進鐵吸收;提示健康教育時,既要強調多吃含鐵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含有血紅素鐵的動物性食物,又要強調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C,要多吃蔬菜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還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對預防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性。

附表1 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知識認知情況

附表2 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知識各條目認知情況(n=332)

附表3 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行為得分情況

附表4 家長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喂養行為各條目得分情況(n=332)

附表5 不同組別家長知識和行為得分情況
3.2 家長的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行為不容樂觀 家長的行為直接關系著孩子貧血的發病率,是衡量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本次調查顯示,家長喂養方式行為較好,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行為較差。僅37.3%的家長讓孩子每天吃蔬菜和水果;只有44%的家長給孩子添加的最初食物有強化鐵的米粉;46%的家長會經常給孩子吃瘦肉、動物肝、動物血、木耳等含鐵豐富食物;51.8%的家長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時會選擇鐵強化奶粉;53%的家長了解菠菜中的草酸會抑制鐵的吸收,因此不經常讓孩子吃菠菜。建議健康教育時應加強缺鐵性貧血預防方法的指導,采取正確行為,以家長喂養的行為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3.3 喂養知識講座尚需繼續且要深入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參加喂養講座的家長知識、行為得分明顯高于沒參加過講座的家長(P<0.05),約有60.0%的家長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純母乳喂養后的孩子喂養的進一步指導和幫助;建議醫務工作者繼續喂養知識講座,特別是繼母乳喂養后的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講座,使家長的喂養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從而采取正確行為,促進嬰幼兒的健康成長。
3.4 對策 鞏固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進一步提高家長母乳喂養的知識和行為;加強輔食添加、均衡飲食的健康教育:提醒醫務工作者抓住一切有可能進行健康教育的機會,采用多種形式使家長了解相關知識并付諸于行動:在兒童保健時間,采用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或宣傳彩頁、利用視頻宣傳或舉行專題講座等加強健康教育;利用保健手冊信息,針對4個月齡以后的兒童家長進行輔食添加短信服務;針對嬰幼兒較多的社區,可以走進社區開展輔食添加和均衡飲食專題講座或提供專業咨詢等;針對家長希望醫務工作者提供電話咨詢的要求,醫院盡量增加醫務人員和電話設備予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