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華
摘 要: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是制度問題。在縣域一級,要加快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產業提升機制、社會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
關鍵詞:縣域;科學發展;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66-02
當前,影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觀念問題,也有干部作風問題,但最終都體現在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不適應上。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制度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立健全支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影響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主要制度障礙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的激勵制度,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增長提速、效益提高、社會穩定、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在取得進步的同時,各地也累積了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有: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集中度不高;一、二、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企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落后,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技術創新能力低下。二是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資源投入多、效益低,經濟發展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三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有待協調。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就業、社保、住房、醫療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四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在少數單位和干部中還存在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問題,法紀淡薄、濫用職權的問題等。五是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
二、建立健全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
1.建立科學公正的決策機制。通過預告、公示、聽證等形式,實行決策前的論證制;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進行議事決策,實行決策中的票決制;加大力度推行責任追究制、引咎辭職制和罷免制度,實行決策后的責任制。同時,制定完善崗位目標責任制,以崗位責任制明確工作職責,以承諾制明確服務要求,以公示制推行政務公平,以公開評議制強化民主監督,以失職追究制嚴肅工作紀律。通過以上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形成縣級集體討論重大決策機制,為縣域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2.建立高效務實的服務機制。創新行政審批體制,推行“兩集中、兩到位”(即:使一個行政機關的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部門審批科室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審批事項進駐行政服務中心落實到位、部門對窗口工作授權到位),建立一個領導分管、一個科室辦理、一個窗口對外的行政審批新機制。完善重大項目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和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制定“政府委托、部門代辦、上級備案”式的并聯審批制度。制定“縣級人民政府工作規則”,積極推行電子政務,實現網上申報、遠程審批、電子監察等電子政務服務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辦事效率。改革年檢制度,尤其是對企業的年檢年審,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盡可能地減少。
3.健全科學規范的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經濟社會發展、政績評價、黨建工作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評價機制,圍繞縣級政府《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實施辦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既重“顯績”又重“潛績”。堅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的用人導向。協調建立“五評合一”的監督機制,即縣紀委的民主評議、縣人大的代表評議,政協的委員評議,組織部的干部評議和宣傳部的“指數測評”(人氣指數、學習指數、民意指數),接受媒體和群眾的監督,追究行政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單位和個人的效能責任。
(二)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的產業提升機制
1.加緊研制產業發展升級的新文件。從全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需要來看,有必要加緊研究制定縣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工作機制的意見》等文件,明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相關職能部門再聯合制定加快區域特色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工業新興優勢產業、加快工業新產品開發、扶持創新型企業等配套文件。
2.加緊完善產業發展升級的新機制。成立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機構,編制全縣工業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堅持以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項目帶動促提升,確立各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方向。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總體策劃,建立縣域轉型升級項目信息庫,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施引進項目評估機制和投資項目合同管理制度,以提高項目投資率、項目產出率和項目貢獻率。圍繞各區縣的優勢產業,制定企業技改項目實施規劃,落實《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兌現中小微企業提升的激勵政策。與此同時,制定《縣域產業對接專項規劃》,主動與上級職能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對接,以爭取對產業升級進行指導和支持。
3.加緊創新特色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技、農機、沼氣等領域的片區服務中心,確保專業機構的技術和信息支撐,提升縣域農業發展水平。積極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導向+專業合作社”的產業發展機制,試行專業合作社社員、金融部門、擔保公司、產業企業等多方共贏的發展新模式,以延長農業產業產業化鏈條。考慮成立“物流局”,統一協調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物資、經濟貿易等部門經營和物資調配,為打造區域現代物流中心提供制度保障。積極謀劃“大旅游”戰略,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以“5A”級景區為龍頭,形成區域資源共享、捆綁發展的新思路。
(三)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的社會管理體制
1.建立健全全民創業的激勵體系。政府對促進就業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推卸的作用。可以考慮出臺政府《關于推動全民創業的意見》和《關于做好就業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實施意見》,并加大實施力度,建立全民創業政策的咨詢機制、協調機制、反饋機制和監督機制。設置“創業計劃專項資金”,拓寬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覆蓋面,為創業提供信用支持。開展創業培訓,提升創業能力,并由政府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加快形成“四放加減”的發展機制(即“放寬政策、放開領域、放低門檻、放手發展”、“在財稅和獎勵等方面加大扶持”、“減低創業成本”),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黨員干部包山租地、建園辦廠,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全面激活創業主體,營造創業氛圍。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機制。endprint
2.建立健全事業發展的制度體系。確立改革時間表,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成立職業教育改革和領導小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一步完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深化教師隊伍管理機制改革,打造區域教育中心。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創新醫療機構運行機制,主動對接國家政策推出我縣醫改方案,提高群眾醫療參保率,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3.建立健全社會和諧的維穩體系。制定《關于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加強重要決策出臺前的風險評估工作,建立完善預防處置群體性事件新機制。針對當前侵財型犯罪相對多發的情況,研究制定《加強預防和打擊多發性侵財犯罪》的相關文件。要創新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加強對社情民意信息的采集、使用、監控和反饋工作。擴展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實施全面排查與集中研究、領導示范與部門聯動、感情溝通與政策約束、廣泛教育與重點穩控、長遠謀劃與階段部署“五結合”的信訪穩定工作機制,重點處理化解在征地拆遷、重點工程、城市規劃、企業改制等方面存在的各類矛盾糾紛,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四)建立健全助推科學發展的保障機制
1.建立健全促進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研究國家的投資政策,加強協調調度,完成計劃申報,爭取項目資金。研究國家的消費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增加居民收入,刺激社會需求。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行業振興。研究國家的財經政策,努力擴大信貸規模,建立鼓勵科學發展的財稅政策和信用擔保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配套機制,推動農業貸款擔保機制和農業保險體系構建,用足用活財政金融政策。
2.建立健全促進發展的人才保障機制。強化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編制《縣域人才發展規劃》,加快創新人才、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管理人才的集聚。建立完善以政府獎勵為導向,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獎勵機制,積極探索物質獎勵、精神鼓勵、事業激勵相結合的有效方式,逐步取消企事業單位人才流動的身份和所有制性質限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做到用產業集聚人才、用競爭選拔人才、用事業造就人才、用待遇激勵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政策保障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培養人才、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鏈條。
3.建立健全科學發展的生態保障機制。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生產要素價格引導機制。及早完善縣域生態勘察,對各個區域進行功能分級,不同級別確定不同的投資強度,按照生產要素價格引導機制確定相應的生態補償。要落實節能減排和環保責任制,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堅持以節能減排促提升,對新上項目嚴把節能減排關,堅持“勤查重罰”,確保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