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春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數學教育亦是如此。真正有效的數學教育是對師生生命的撞擊,是師生心靈的對話。因此我們執著地呼吁數學課堂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那么如何讓概念教學溢滿生命的感動呢?
在以往的概念教學中,學生對知識雖然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并沒有真正理解。今天的課堂上,概念教學已經告別了“給予”和“告知”,教師的關注點更趨向于“概念的解構”,是對學生思維的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應努力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通過“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多層次對話,引導學生發現概念背后的神奇,感受被尊重的幸福。
一、生本對話
這是學生與教材文本的對話,是學生產生最本源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課前,教師應先讓學生熟悉課本文本,將自己讀懂的和有困惑的內容做出標注,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自我思考中被激活,為課堂上的講解、辯駁、補充、質疑等思維的碰撞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方向”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新知部分,并思考:今天學習的方向問題和之前學習的知識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很快就會清晰地發現:新知比原來多了四個方向,方向的辨認方法沒有變,解決問題的關鍵點也沒有發生變化,在解決問題之前都要先確定參照物,然后建立方向軸,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位置關系確定方向。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中自主尋找最近發展區,提升已有經驗,并與新知接軌,迅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鏈條,將原本復雜的方向概念變得簡單明晰,并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在思考與解析的過程中,輕松實現思維的螺旋式上升。
很多時候,教師習慣了講,似乎沒有講就不算上課。但在今天這個大教育時代,教師需要多元地理解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很多教師的教學行為又不由自主地讓學生成為客體。如果課堂不能喚起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那么即使教師講解再多,對于學生來說,知識還是遙遠的知識。只有學生親自實踐和思考,知識才會真正地屬于他們。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潛下心來思考提升。
二、師生對話
在學生學習概念時,教師必須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同化信息。實驗表明,解決概念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給予學生反饋后到接受下一項學習任務前的時間,也就是說,當學生提出了假設,并已知道該假設是對還是錯時,要留有一定的時間給他們思考。
比如在教學“周長”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常見的幾種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正方形),然后問學生:你能用筆描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很快會描出各圖形的周長。然后教師將圖形拿掉,繼續問學生: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同樣留給學生一定時間思考,組織學生分組交流,師生共同探討周長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完善對“周長”概念的認識,師生不斷對話,產生新知,共同實現知識的建構。在如此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共同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過抽絲剝繭的分析,逐步揭示概念的核心,并進行合理驗證,實現對概念由“知”到“信”的認知過程。
三、生生對話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說:“不要用我們的方式讓他們去接近知識,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識。”這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對學生生命的關注。因而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生生對話的平臺,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操作和對話交流中激活思維,產生思維的碰撞和交融,進而共享知識和經驗。
如教學“分數的再認識”一課時,在師生共同認識假分數的環節,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要表示4份,那1份從哪來?這個分數為什么是假的?而在認識帶分數環節,又設計了“是帶分數嗎?說明理由”的問題,引發了學生之間較大的爭議。學生在激烈的爭論中獲得了準確的“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概念。在學生爭論的同時,筆者悄悄地退了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了學生,因為筆者的任何語言都有可能讓學生停止思考,教師的退出便是對學生的尊重,是對“師生平等對話”的另類詮釋。
有句名言說得好:“真理在明辨中產生。”學生爭論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逐漸明晰的過程,通過生生對話,形成認知互補,就會越辯越明。這時候,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欣賞學生智慧火花的迸發,鼓勵其大膽地發表個人見解。教師要做一個大度的聽眾,把課堂徹底地交給學生,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和開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鄭金洲教授在《重構課堂》一文中,對課堂教學做了新的詮釋:第一,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第二,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第三,課堂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第四,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同時,他在另一篇文章《把焦點轉向課堂》中,特別強調了課堂教學及其策略作為課程的基本表現形式的重要性:“課堂是學校中最小的細胞,是學校中最基本的單位,但正是這個細胞和單位承載著新課程的所有希望。試想如果課程改了,教材動了,教師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教,學生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學,教育行政部門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評估,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如果內容調整了,媒介變了,師生之間仍用原有的方式進行交往,教學和管理仍用原有的方式運作,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大概效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課程改革經由教學實踐轉化以后,失真了甚至是無形了。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觀念,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教育教學。只要我們時刻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你就會發現今天,在課堂上,我們教師除了講授之外,還有更多的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們學得更輕松更快樂。”
總之,多年來筆者一直在努力將概念教學活動變成平等的課堂“全對話”的過程。讓每一節概念課都能充滿生命的律動、洋溢生命的本色,讓每個孩子都喜歡上概念課。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因筆者的課堂而找到生命存在的美好,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鹿泉市銅冶鎮南銅冶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