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聰毅等
摘 要:目的通過對河北省部分農村居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識、態度和相關行為和影響因素的現狀,為相關部門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對石家莊市、保定市和邢臺市地區6個農村共445名農村居民進行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識、態度、相關行為和影響因素。結果 農村居民的知識得分為6.78,行為得分為3.78;總體及格率分別為71.9%和16.2%。不同人口學特征農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識、行為得分情況不同,高年齡、低學歷和低收入人群知識得分較低。結論 農村居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一般,食品安全意識較差,維權意識缺乏,獲取相關知識的需求迫切,相關部門應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采取干預措施。
關鍵詞:農村居民 食品安全 知識-態度-行為
中圖分類號:TS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a)-0230-02
食品安全問題是公共安全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食品安全中起著“把好最后一道關”的重要作用[1]。由于農民群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食品安全意識淡薄[2],為其身體健康埋下安全隱患,而農村居民身體素質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于2013年4月對河北省某農村居民進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識、消費行為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調查,為進一步做好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按照地理分布狀況,分別選擇河北省石家莊市、保定市和邢臺市三個地區的2個農村,共計6個農村作為抽樣單位,分別抽取80名18~60周歲的城鎮居民總計480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情況、食品安全知識、食品安全態度、食品安全消費行為四個部分。食品安全知識對其中5個問題賦分,滿分12分;食品安全行為題對其中6個問題賦分,滿分12分;知識得分與行為得分及格標準:<6分為不及格,≥6分為及格,以評價其食品安全消費行為。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雙錄入法進行調查問卷的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問卷發放和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80份,回收445份,合格率92.7%。被調查對象平均年齡39.93±11.493歲,其中男性211人(47.4%),女性234人(52.6%),具體人口學特征詳見表1。
2.2 食品安全知識
2.2.1 食品安全知識及格率比較
調查結果分析,445名農村居民7道題的平均得分為6.78分(滿分12分),總及格率為71.9%,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和平均月收入農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識及格率有統計學差異,高年齡組、低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較低的調查對象及格率較低。見表1。
2.2.2 調查對象對食品安全知識關注情況
調查對象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關注:31.0%從未關注過,57.1%偶爾看有關新聞,僅11.9%經常關注。對具體食品安全事件的關注程度:三鹿奶粉(98.0%),地溝油(89.9%),而對一滴香、二噁英、毒血旺等知曉率均小于10%。
2.3 調查對象對食品安全的態度
40.2%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做的食品就一定安全,55.1%對馳名商標食品的安全性存在懷疑;對不同食品安全問題態度的應答率,排在首位的分別是: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制假造假(27.6%),最大的問題食品是食用油(28.2%),存在安全隱患最大的環節是批發零售(36.0%),產生這些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家利欲熏心(39.7%)。
2.4 食品安全行為
2.4.1 食品安全行為及格率
調研對象的食品安全行為的平均分為3.78,總體及格率僅16.2%。居民的年齡、文化程度、經濟水平對居民的行為得分及格情況均無影響(P>0.05)。見表1。
2.4.2 調查對象相關行為
調查對象中僅2%能夠做切菜案板生熟分開,86.3%在盛裝直接食用的食物時用塑料袋。42.9%的調查對象的購買場所為小賣部,36.7%路邊集市,去大型超市購買食品的僅占19.6%。對包裝上食品成分及生產日期關注情況:42.7%購買時必看,37.3%偶爾看,20.0%從不看。購買了“問題食品”后的處理方式:30.3%居民自認倒霉,30.1%丟掉不吃。
3 討論
3.1 河北省農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程度受不同人口學特征影響,知識-行為不一致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人口學特征農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識、行為得分情況不同,高年齡、低學歷和低收入人群知識得分較低,與董曉梅等[4]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與農民健康意識低、接觸信息途徑少、人際交往等因素有關。因此,高年齡、低學歷、低收入人群應該是當地食品安全知識宣傳的重點人群。河北省農村居民(16.2%)的食品安全行為及格率遠低于知識及格率(71.9%),說明農村居民的知-行不一致,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5],因此在對廣大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行為習慣的培養,做到知-行統一。
3.2 河北省農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識較差,維權意識亟待增強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獲得食品安全知識僅停留在常曝光的相關報道中[6],但仍有不常關注且危害較大的知識。農村居民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淡薄,不重視食品的安全質量及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的同時要針對農村居民法律意識淡薄這一現實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從而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7-8]。
3.3 建議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體系,增加食品監管力度
根據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論,健康行為的轉變是由知識→態度→行為的轉變,要實現這個轉變,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態度,特別需要針對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制定科學、可行及有效的健康宣教方案和傳播策略。同時食品監督相關部門應加大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嘗試借鑒國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原則中實施風險管理原則和信息公開透明原則[9-10]。對不合格食品嚴格處置,凈化食品環境,保障農村居民自身利益。
參考文獻
[1] 韓希軍,董玉.關于對農村食品藥品監督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齊魯藥事, 2010,29(2):72-74.
[2] 武文涵,孫學安,唐曉純.農村食品安全新問題及其思考[J].食品工業科技,2012,7(33):397-399.
[3] 李國霖.農藥殘留、食品安全第一威脅[N].證券市場周刊,2011-3-28.
[4] 董曉梅,何志佳,麥承罡,等.廣州市部分居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態度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3):578-584.
[5] 李建富,邢廣杰,賈建平,等.城鄉居民食品安全知信行對比研究[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20):18-19.
[6] 王新甫,王永中.棗莊市部分社區居民食品安全意識狀況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05,11(2):182-183.
[7] 沈麗.深圳市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 37(13):21-2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編寫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9.
[9] FAO/WHO,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isk Assessment of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in Foods.FAO.Rome.2000.
[10] 蘇華,趙忠厚,高志軍,等.關于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5,21(6):4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