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晨
摘 要:新媒體時代來臨,傳統媒介正經歷著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新的媒介形式不斷涌現,大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伴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展示著日益顯著的改變。反腐活動,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被賦予傳統反腐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網絡曝光成為如今群眾參與、打擊貪腐官員最為直觀有力的“武裝力量”。網絡反腐成效的日益凸顯表明,歷史上曾聞名一時的“扒糞運動”在新媒體范圍內卷土重來。然而,新“扒糞運動”在收效顯著的同時,一些缺陷問題也逐漸凸顯。本文通過比較傳統和新媒體情境下的“扒糞運動”概括出新“扒糞運動”的時代特征,并分析新媒體“扒糞運動”目前面臨的挑戰,以及嘗試探討其未來的合理發展之路。
關鍵詞:網絡反腐 扒糞運動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217-02
1 “扒糞運動”的新表達
20世紀初,美國新聞界中以雜志為主體掀起了一股揭露丑聞、譴責腐敗、呼喚正義與良心的社會運動,這就是著名的“扒糞運動”。在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三權鼎立的權力框架中,媒體、公眾試聽成為除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三大政治權利之外的第四種力量。這場運動中此起彼伏的黑幕揭發行為在美國歷史上掀起了一次巨大的浪潮,被視為第四權利的重要體現。此后,記者地位被再次鞏固。“扒糞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社會空氣的凈化起到了非常巨大而正面的影響,向人們展示新聞報道的真正力量,在美國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隨著一戰的臨近,民眾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歐洲戰場,“扒糞運動”逐漸衰落。
2013年兩會期間,新華網發布了兩會網民關注的“五個熱點話題”“網絡反腐”成為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從“微笑下臺”的陜西“表哥”到一系列不雅視頻曝光的重慶官員,網絡已成為貪腐案件的重要打擊力量,網絡反腐成為“秒殺貪官”的有力平臺。這場在中國網絡空間中正在興起的輿論反腐運動,可以被稱為新“扒糞運動”。一大堆“背后的丑惡”和“徒有其表的權力”被廣大網民揭露和曝光,新媒體技術使網絡“扒糞”成為社會監督的力量核心,豐富了傳統的監督形式,并將對貪腐問題治理、社會穩定發展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
2 新“扒糞運動”的媒介特征
2013年7月17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網民總數已經超過總人口數的1/3。”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網民群體日益增長,網絡功能逐漸完善,其社會影響力和輻射面也越來越廣,這些特征使得網絡媒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新“扒糞運動”就是在這種新媒介環境下應運而生的網絡反腐行為。相比于傳統意義的“扒糞”來說,這里的“糞”依舊堅守原有的打擊對象——官員的貪腐行為,革新的主要表現是“扒”,即網絡及基于網絡技術衍生出的各類媒介渠道成為反腐的主要手段,這樣的改變使新“扒糞運動”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傳統與新媒體形式各自的鮮明特征。2013年,網絡反腐手段作為群眾監督的主要選擇被體現得更加明顯。新華網一項“你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參與反腐”的調查顯示:高達75%的受訪者選擇利用網絡曝光,而選擇通過信訪、審計等官方渠道的不足10%。與傳統媒介平臺中的“扒糞運動”相比,網絡媒介為使用者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參與條件,使網民群體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他們看來借助于網絡進行“扒糞”相對便捷,同時,網絡環境的匿名性還可以保護舉報人的安全。如今,僅僅通過微博發表、論壇發帖就能舉報貪官,“有圖有真相”的網絡舉報還能在廣泛的傳播過程中,更為直觀迅速地形成較為統一的網絡民意和社會影響力。
網絡媒介一方面為公共事務的探討提供的開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為公共意見的表達和交流提供了輿論平臺,在這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渠道中的重要部分和意見表達的主體。新“扒糞運動”將反腐的話語權完全給予廣大的受眾,將權力曝光在公共的輿論視野中。“扒糞者”是“扒糞運動”中羅斯福總統對于當時那些撰寫揭露新聞的記者的代稱。而當今時代,“扒糞者”的范圍局限性越來越小,除媒體記者之外,廣大網民成為了“扒糞”的主力軍。這一點尤其體現在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據統計,目前我國手機微博的使用規模已經超過5億。關注、被關注、轉發、點名等微博功能給與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無可比擬的主動地位和決定權力,這對于新“扒糞運動”的參與者來說,是最有力的技術保障。
3 新“扒糞運動”目前面臨的挑戰
新“扒糞運動”在收效顯著的同時,一些缺陷問題也逐漸凸顯。從當前案例來看,參與反腐的網民數量可觀,但素質良莠不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現象時有發生。在網絡環境下,虛假或不良信息極易被迅速傳播,并充斥整個信息空間,公眾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消極的煽動和引導,進而形成不理智的反腐行為。網絡“扒糞”暴露出的漏洞不僅使公民的合法權利造成侵害,亦顯示著新媒體的反腐之路依舊面臨挑戰。
3.1 網絡謠言與虛假信息發布
2013年6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報告》指出:在近一年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1/3。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具有交互強傳播快、低門檻易操作的平民化優勢,已成為當今社會中最活躍的輿論平臺。然而,僅僅百余字的迷你信息在擔負反腐重任的同時,也為各種謠言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性,論其產生數量和傳播速度可謂驚人,對網絡和現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3.2 受眾理性缺失與盲目跟風
網絡受眾理性思維的缺失也是新“扒糞運動”的一大詬病,這表現在認知能力、文化水平以及盲目的從眾心理。盡管網絡媒介為公眾的輿論監督增添了力量,但事實上,在沒有一個嚴謹規范的制度保證下,網絡根本無法保證監督作用充分發揮。網絡用戶認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導致輿論觀點產生分歧,這種矛盾一旦無法從理性的角度得以解決,會更加激化。互聯網上,受眾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往往取決于先入為主的“權威方”觀點,盲目的從眾性使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觀點加以附和。網絡上的反腐行為,有些是出于大義,而有的可能僅因泄憤。一些不明真相的“烏合之眾”,盲目跟風,不管內容是否屬實,大量轉發評論,增加了社會及政府機關的輿論壓力,迫使檢察機關不得不出面調查,結果卻常是子虛烏有。而且,聲勢浩大的網絡錯誤輿論將給無辜的被舉報人帶來難以預估的傷害。endprint
3.3 網絡語言泛娛樂化
美國學者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反腐本應是件嚴肅的工作,傳統形式上的反腐活動總是籠罩著一層肅穆、神秘的外衣。而當“扒糞運動”的戰場被搬上了網絡,反腐活動變得平常且高調,有的甚至充滿戲謔和樂趣。如今的網絡反腐新聞中充斥著不少“情婦”“包養”“艷照”等重口味的字眼,以博得更多的關注點,因官員個人的作風問題而“被下馬”是網絡反腐最常規的形式。對于參與反腐的網絡“扒糞者”而言,娛樂成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需求,在這種心理作祟下,“扒糞運動”會出現主題偏差,主次不清的問題。
3.4 當事人個人權利被忽視
新“扒糞運動”的主要力量來源于網民的揭露行為,但相關事件中監控視頻資料任意上網所引發的監督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值得深入思考。我國法律規定,調用監控視頻資料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然而在網絡平臺中,公眾參與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術支持,也不必經過提前審核,完全依靠發布者的自覺意愿,他們在信息的發布上被給與相當大的自由,導致出現任意將他人的隱私曝光于公的現象屢屢發生。網絡揭露的對象主要是政府官員或公共人物,而前文中提到民間所揭露出的事件多集中在個人作風問題,一旦揭露情況不屬實,當事人的名譽將受到極大的侵犯。即使情況屬實,如重慶“開房門”事件,視頻等證據細節在網絡的公布,也已構成對當事人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侵犯。一旦真實身份曝光,這些女性就需要承受輿論的壓力和旁人的指點。
4 新“扒糞運動”未來發展的探究
“扒糞運動”在美國歷史上曾留下光輝的一筆,然而最終沒能抵過時間的檢驗,若干年之后還是無疾而終。上文中提到,新“扒糞運動”在豐富公眾監督形式、提高反腐倡廉效率的同時,亦存在諸多缺陷。如何使這場“揭露社會丑惡行為”的輿論監督運動在我國的新媒體平臺上走得更遠,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新“扒糞運動”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對策。
4.1 完善法律制度,政府積極引導
美國“扒糞運動”轟轟烈烈的十年間,前后出現了2000多篇揭露實業界丑聞的文章。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各種立法如潮水般涌來,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遏制了腐敗的滋生,迅速緩解了已成劍拔弩張之勢的社會矛盾。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反腐措施方面的法律依據,但是大量問題依舊存在,尤其是網絡反腐法律化程度仍然很低,法律系統的有待完善是制約新“扒糞運動”前行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國應積極出臺關于新媒體時代下反腐行為的專項法律,為新“扒糞”提供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思想觀念,以開放寬容、平等互信的態度對待和引導新媒體時代的“扒糞運動”。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得到飛躍式的加速,大眾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接受海量的反腐信息。如果政府及相關部門無法在這些敏感話題公開的第一時間跟進并發聲,話語的主導權就難免會被一些網絡謠言所占領,反腐就失去了價值。同時,加強政府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不要用沉默、敷衍來面對公眾對于權力運作的質疑,只有及時公開才能為群眾提供正確、全面的信息,為公眾監督提供開闊的平臺。
4.2 優化網絡環境,重建媒體“把關人”職責
新“扒糞運動”的平臺是互聯網,在強調個性的網絡環境中,傳統媒介所提供的“把關”作用被削弱。空間的自由和開放是公眾實施輿論監督事所追求的,但同時也是造成輿論混亂的原因,因此,網絡媒介需要重新建立權威的輿論力量,優化網絡環境。在傳統媒介的傳播活動中,傳媒的“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其中雖然也有記者、編輯個人的活動,但在媒介內部控制機制的作用下,把關過程及其結果在總體上是傳播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這種把關的理論有兩個特點:其一,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和權力的制約,把關的多為一種組織行為;其二,把關的主體多為大眾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而在網絡公共領域中,隨著話語權的廣泛化,“把關”的外延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參與傳播的把關人不僅僅有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媒介組織,普通個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擔任了把關人的角色。因此,在網絡反腐過程中,要重視公共輿論中意見領袖的作用。雖然網絡賦予了普通大眾平等的話語權,但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只是扮演了傳播部分信息或為話題造勢的角色,在影響力等方面,他們與意見領袖的高度相差甚遠,真正的傳播話語權仍在少數個體手中。另一方面,重視依托傳統媒體而建立起來的一些網站,如:新華網、人民網,這些網站最大的特色在于政府掌握了信息資源發布的絕大優勢,享有較高權威度和可信度。政府不僅可以通過該平臺與廣大的網民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網絡反腐效力,而且還能對虛假信息有效過濾,對網絡謠言及時破除,確保信息源和信息處理權威。
4.3 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理性反腐
當年美國的“扒糞運動”激發了一代美國人的道德感和正義感,推動了美國社會的進步。如今,中國網絡時代的“扒糞運動”為中國網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與途徑和輿論平臺。網絡媒介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媒介形態,話語權被分散到了普通大眾手中,公眾在傳播過程中的權利被放大,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因此,在新“扒糞運動”中,公眾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理性參與反腐負有重要的責任。在傳統的媒介形態中,也曾提到過要重視廣大受眾的控制功能,但是在那種單向被動的媒介形態中,公眾責任僅僅被等同于社會監督的角色。新媒介出現以后,尤其是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公眾不僅扮演公共輿論平臺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因此作為新媒介領域的“雙面人”,公眾的媒介素養逐漸被廣泛重視。首先網絡公眾作為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應該具備準確的信息分辨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在面對海量的“反腐”信息保持清醒的頭腦,克服盲目性,擇善而從,提高對虛假信息的免疫力,能夠以理性的頭腦參與反腐,從而營造一個良性發展的網絡反腐環境。其次,網絡公眾作為新媒介形式的傳播者,更要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和社會意識,成為成熟、理性、有責任心的一員投入到新“扒糞運動”當中,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扒糞者”。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2892.html,2013-7-17.
[3] 新華調查:2013年兩會網民關注的“五個熱點話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lh/2013-03/01/c_114852299.html,2013-03-01.
[4]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M].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5]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 張國平.網絡揭丑與美國的“扒糞運動[J].新聞愛好者,2011(13):82-83.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