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竹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信息時代平面技術的表現形式,對平面設計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相應的建議,期待平面設計能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其更大的效應。
關鍵詞:信息時代;平面設計;信息傳播
1 平面設計在信息時代的表現形式
1.1 由靜到動的立體表現
在信息時代的平面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將二位平面結構經過特殊手段的處理,從而轉化為三維乃至四維的立體結構,使平面的形象更加直觀立體,給人以最真實的感受。例如,在汽車設計中,效果圖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要求設計師將汽車的發動機、底盤構造、乘員位置及各種零部件和邊界形狀完全繪制出來,并且按照一定比例,確保汽車的主要尺寸和基本形狀正確無誤。如果采用常規的圖紙繪制,很容易產生人為的誤差,導致繪圖結果不精確,從而導致安全性的問題。另外,圖紙繪制在平面內進行,不易產生立體效果,對于汽車外觀的評價會有一定的影響。而在新媒介作用下的平面設計則完全彌補了這些缺點。首先,計算機有著精確的尺寸標準,而且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節省了許多時間,提升了辦事效率,最重要的一點,是汽車的效果圖由平面變成立體模式,能夠更好地將汽車的內置和外觀展現出來,從而吸引顧客。由此可見,信息時代的平面設計逐步取代傳統平面設計,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1.2 視覺傳播與認知的互動性
視覺傳播與認知的互動性是平面設計在信息時代又一表現形式。傳統的平面設計是單方面的,可以說是強制性地傳遞給人們信息,具有被動性。同時,大量文字與插圖的使用雖然會讓人們有一種直觀形象的理解,但仍然存在缺陷。而新型的平面設計,用動態的視覺效應代替了靜態的平面圖案,通過視頻的播放,讓人們對事物的運行機制和理論有一個更為直觀的理解。其次,平面設計中又加入了蒙太奇、寫實、象征等電影的表現手法,將視聽說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每個文字和片段都帶給人們全新的信息體驗,通過細節的設計達到有效傳播信息的目的。另外,互聯網等新媒介的使用讓信息的傳播具有了互動性,告別了單一的“傳播—接受”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人們積極參與到信息交流中,形成雙向互動的交流模式。在這種局面下,人們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使流動的信息得到完全的利用,實現人性化的信息傳播。
1.3 視覺與聽覺的綜合表現
對于平面設計而言,視覺是主體的感官設計。由于技術的提升,設計師在平面設計中加入了聽覺感官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單一閱讀信息的形式。例如,近來比較流行的懶人聽書這個軟件,就是將視覺和聽覺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人們可以一邊看書,一邊聽聲音的變化,視覺可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象書中的場景,而聲音中所飽含的情感,為作品賦予了生命和活力,使人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真正得到讀書的樂趣,體會到作者最真實的情感和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在傳統平面設計的日益衰落下,加入聽覺的感官刺激,無疑是給平面設計注入了一劑有力的強心劑。設計師為了保證作品能為大眾需求,就會尋找更為獨特的視角,突出的形式也會有所改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視廣告的設計,設計師不再追求文字的整齊劃一,而是有選擇地突出廣告商品的某一特性,而后通過配音的效果加以強調,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進商品的銷售。
2 信息時代利用平面設計傳播信息的策略
2.1 強化平面設計的編譯技術
在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平面設計,需要通過對客觀物體的編譯達到主觀情感表達的過程,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從技術、意義和審美三個方面加強對平面設計的編譯。首先是技術方面的編譯,即設計師要通過對符號、文字、材料等重新排列組合、形成嶄新的平面設計,然后利用計算機編碼技術,將其轉化為0和1的二進制編碼,再經過轉碼將原來的設計再現,使用色彩的渲染,讓設計更加突出。其次,平面設計都有其代表的特殊意義,將抽象的意義用平面設計的方式具體化的表現出來,使之為大眾接受,并深刻記憶。另外,平面設計的內容要符合當代的審美標準,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體現出更為深遠的現實意義。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設計中,設計師將會徽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是紅底白色的“京”字,象征著中國的首都——北京,同時,整個“京”字用象形文字繪制而成,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傳承,酷似奔跑的形式,表現了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的宗旨,“京”字下面是用英文組成的“Beijing2008”的圖案,表示與國際接軌。整個會徽的設計沒有一處不體現出北京對世界人民的歡迎以及對奧運會宗旨的實踐。奧運會會徽的設計是平面設計編譯技術的完美體現,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
2.2 注重客觀物體主觀化的轉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發展。因此,對平面設計的要求也趨近于個性化的設計,要求加入個人的想法,其實也就是將自身的主觀意念融入客觀物體中,完成平面設計對情感的寄托。一般而言,將客觀物體主觀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設計師要明確設計的主體,使用線條、文字、符號等設計元素將其特點完全展現出來,盡量不要遺漏任何一處細節。第二,考慮到個人情感地融入,可以采用象征、聯想、白描等表現手法,將平面設計形象化,賦予其情感表達,但不改變其本質。第三,平面設計要遵循一定規則,以市場需求和大眾審美為導向,切忌天馬行空,使用一些生僻的設計理念和形式,讓人們對設計產生迷茫的心理效應,不利于平面設計的信息傳播。只要設計師在平面設計時能夠注意并避免這些問題,在常規設計的同時,也融入自身個性化的見解,提倡新型的設計風格,必然能在平面設計這個領域獲得更高的成就。
2.3 增強平面設計大眾化的意識
平面設計最終面向的市場是大眾,所以無論是平面的設計還是表達,都必須能被大眾所接受。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設計時,要樹立大眾化意識,了解市場走向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所以,在進行平面設計之前,設計師要對人們基本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首先,由于人們年齡段的不同,導致生活閱歷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年齡較大的人較不易接受新型的事物,他們的情感在時間的流逝中更加厚重,而年輕人不諳世事,追求刺激,對新的觀念的設計有著狂熱的追捧,根據這一特點,設計師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設計不同的作品,從而達到信息的有效利用。其次,人們對于平面設計的符號、文字等都有不同的理解,這與人們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關,平面設計由圖形、文字、線條、視頻等要素組成,這些因素可能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理解,所以,設計師最好選用沒有爭議或存在爭議較少的符號進行平面設計,從而消除人們對信息的誤解。最后,人們的喜好是平面設計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原則,只有人們對設計的作品有著良好的情感體驗,才能使作品傳播的信息有效流通。
3 結語
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平面設計一直處于更新換代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平面設計如何進行信息傳播,對于平面設計以后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嶄新的道路,對于信息的傳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璐.淺析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廣告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4(04).
[2] 熊櫻,王海春.數字媒體時代的電腦藝術設計課程改革[J].知識窗(教師版),2012(10).
[3] 熊凌宇.淺談平面設計表現之魅力[J].美術大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