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渝東南地區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資源,當地高校應遵循教育規律、定位區域特色、立足學生本位,采取開設特色藝術課程、組建學生藝術社團、舉辦民族藝術展演、深入民間藝術采風等方式,充分開發利用其周邊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以此豐富教育資源,形成學校特色,促進文化傳承。
關鍵詞:少數民族藝術;渝東南;高校;教育資源;開發利用
重慶渝東南地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當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好周邊的少數民族藝術資源,有針對性地將其融入藝術教育實踐中,拓展藝術教育內容,創新藝術教育方式,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同時,民族地區高校立足區域特色,通過對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有助于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構建出富有渝東南少數民族風格的特色藝術教育。
1 開發利用少數民族藝術教學資源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藝術教育并沒有充分意識和挖掘其周邊少數民族藝術的資源優勢,“少數民族審美文化資源在中國美學學科建構中的缺失,不僅使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審美文化資源得不到美學的關注與闡釋,也使中國美學缺少了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美學應有的鮮明的內在豐富性、本土智慧和特質。”[1]因此,民族地區高校應做出積極響應,充分認識開發利用少數民族藝術教學資源的重要性。
(1)開拓學生視野,促進文化傳承。渝東南地區聚集了眾多少數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濃郁的民族藝術。這些少數民族藝術資源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為豐富的美學價值。將少數民族藝術納入高校藝術教育,讓學生了解民族藝術內涵,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加強其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文化情感,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和胸懷,提升精神層次和境界。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的功能,高校對少數民族藝術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尋找和發掘其內在活力,使其煥發出更多、更新的美學價值,對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的傳承、保護和平衡大有裨益。
(2)豐富教育資源,探索教學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藝術教育必將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展,缺失少數民族藝術教育,對高校藝術教育而言,不僅是不完善的,而且還有可能對發展高校藝術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少數民族藝術高校,能夠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符合藝術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學校是弘揚民族藝術的主陣地,教師就是這一陣地的引領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將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藝術融入教學中,構建新的藝術教育體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結構,同時通過少數民族藝術教學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好地體現高校藝術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
(3)形成學校特色,增強辦學活力。民族藝術要獲得發展,必須以當地高校為依托,將地方高校作為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地。同時,地方高校要在文化傳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應肩負起對本地少數民族藝術保護與研究的重責。民族地區高校的藝術教育,在充分尊重藝術教育的共性之外,還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挖掘教育的深刻性與豐富性。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藝術資源優勢,深入發掘各少數民族的藝術資源文化和審美價值,無疑會成為民族地區院校藝術教育系統中一支建構性力量,同時也使得這些院校比其他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更有特色和活力。
2 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
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具有以下幾個原則:
(1)遵循教育規律。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能照搬普通藝術教育的做法,其必須遵循一般的教育規律,同時又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規律,必須弄清楚它究竟能滿足怎樣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定位并以此探尋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對博大精深、包羅龐雜少數民族藝術,應廣泛收集,適當篩選,積極創新,以保證選用的少數民族藝術內容適合學生學習。
(2)定位區域特色。開發利用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資源,還要考慮區域特色和區域優勢,從而形成既有主導,又多元共生的藝術教育體系。在民族特色的藝術教學活動中,有效結合富有區域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師生構建學習、表現的舞臺,從而豐富學校民族文化生活,營造民族文化氛圍,體現學校民族特色教育,進而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使民族地區的高校藝術教育走出新路子,做出新亮點。
(3)立足學生本位。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學生,民族藝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立足學生本位。目前,對于民族藝術資源的利用,有些高校尚滿足于舉辦節日慶典、展示民族裝飾,華麗背后,潛伏著問題,豐富的民族藝術沒有真正走入教育,走入教師和學生的心靈。要想加強學生對民族藝術的正確認識,應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拓展、創新具有地域性、多樣性等特征的民族特色藝術教學方式,展示少數民族藝術獨有的魅力,傳達少數民族文化精髓。
3 少數民族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內容與形式
渝東南地區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資源。僅以音樂舞蹈為例:土家族歌曲種類有擺手歌、哭嫁歌、山歌、挖土鑼鼓以及勞動號子;器樂種類有打溜子、咚咚喹、牛角、土號與吹木葉等;舞蹈種類有擺手舞、銅鈴舞、茅古斯圍獵舞、跳喪舞、八幅羅裙舞、西蘭卡普舞、梅嫦舞、跳馬舞、團雞舞和合飛舞等。苗族歌曲種類有苗歌;器樂類有嗩吶與打擊樂等;舞蹈種類有鼓舞、跳香舞、蘆笙舞、調年舞、采桑織錦舞、摘茶子舞、打雞舞、盾牌舞和苗儺舞等。[2]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數民族藝術源都可作為高校藝術課程的內容,我們必須在浩繁的資源庫里擷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轉化改進,并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實現少數民族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
(1)開設特色藝術課程。在藝術專業教學中,融入當地民族藝術文化教育內容;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少數民族藝術特色課程;面向非藝術專業學生,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類選修課程。
(2)組建學生藝術社團。學生社團是學生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搖籃,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有藝術專業特長學生牽頭組織各種藝術社團,如合唱隊、舞蹈隊、民樂隊、繪畫協會、調研小組等。通過學生社團,積極開展文藝創作演出和民風調研活動,將當代藝術形式和現存的少數民族藝術進行完美的結合。
(3)舉辦民族藝術展演。在課余舉辦師生共同參與的專業匯報會,如民族聲樂演唱會、民樂演奏匯報會、民族舞蹈展演以及少數民族風格繪畫展等,并將活動過程刻錄成光盤作為教學成果和參考資料。將民族藝術元素融入創作實踐,把民族藝術精華搬上舞臺,既增強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主動性,又營造了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4)深入民間藝術采風。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走訪民間藝人,收集民歌民樂,參與民族節日慶典,感受當地風土人情,親身體驗民族藝術的魅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民間藝人為學生表演或傳授民族技藝,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民族風情。
參考文獻:
[1] 范秀娟.少數民族審美文化資源與當代中國美學的建構[J].南方文壇,2008(3).
[2] 楊蓉.湘西地方音樂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及利用[J].民族論壇,2005(8).
作者簡介:牛剛(1982—),吉林四平人,長江師范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西南少數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