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莉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技巧,課堂教學提問技巧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該文著重闡述了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素質特點巧妙提問的技巧,使“提問”這一課堂教學藝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課堂教學 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44-01
現在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應不再流于教師“滿堂問”的形式,師生應轉變傳統的教與學觀念,區分課堂提問中“重要的提問”和“徒勞的提問”,注意提問技巧,培養、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語文課堂教學有高質量的提問,從而使課堂從獨白走向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 轉變觀念,敢于挑戰權威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教學思想,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克服害羞、膽怯的心理,敢于向老師提問,敢于挑戰權威。不要唯教師是聽、唯書本是從。
例如,特級教師寧鴻彬教學《分馬》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出問題,他認為這個題目不恰當,因為分的不光是馬,還有騾子、牛、驢子等牲口,應該改為《分牲口》才合適。教師鼓勵了這位學生后回答你擬的題目不錯,有概括性,但是原文的標題也沒有錯。原文以所分的牲口的大多數—— 馬,作為代表來擬定標題的。這兩種擬題方法都可以。老師做了結論之后,又表揚了那個同學敢于向名家周立波挑戰。話音剛落,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錯了!課文注解寫著呢,本文的標題是編者加的。他不是向作者挑戰,而是向編者挑戰。”當時這位教師表揚了那個學生敢于指出老師的失誤,質疑權威,不唯教師是聽的舉動。讓學生明白課本、教師也可能有不足之處,從此改變傳統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教師、迷信編者的觀念。自始至終,寧鴻彬教師始終保持著“循循善誘”的師道風格。
2 注意技巧,培養自主提問能力
人們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想法,首先就會有自我提問的心理,接著就會有渴望解決問題的心理。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問—— 聽—— 思考—— 回答”,不管是教師發問學生回答,還是學生發問教師回答,這對于學生聽問講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技巧,良好的提問能有效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識的殿堂。
筆者從語文教學過程提問即預習提問、講讀提問、研討提問、歸納提問四方面來闡述教師怎樣注意提問技巧,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
2.1 預習提問
預習提問是自學課文的開始,為下一步講讀、研討作準備。預習提問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預習要有明確的具體要求,留足思考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針對難點提出問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預習課文時發現的不清楚、有疑問、不會解答的問題,記在書中空白處,留待講讀時向教師提問解決。教師也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文、不同文體提出不同要求。例如《糶米》可提出預習要求:
(1)誰糶米?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2)米價跌得那么厲害,農民為什么還要把大米糶出去?
(3)這是發生在什么社會的事?對糶米這件事你有什么認識?
在學生根據預習題目自讀課文后,即可初步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寫在舊中國農民深受壓迫和剝削,即使是豐收的年景,也不得不賤價賣出自己血汗換來的勞動果實,從而對課文形成整體印象,為進一步深鉆課文奠定基礎。
2.2 講讀提問
“講”與“讀”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而講讀提問是實施講讀教學的一個手段。
(1)導入提問
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或疑問,在學生試答之后引出教學內容,導入提問的心理任務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把學生引進課文情境中去。
例如,筆者在教學《內蒙訪古》一課,設計了這個問題:同學們到過長城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有想知道該課文內涵的欲望。
總之,導入提問要創設一種與文章相一致的情境,以引起學習者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角色意識增強,進入學習的“有我之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講讀提問
教學重在講內容,讀內容,授方法等。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講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提出:
①課文中最精彩的描寫在什么地方?這樣迅速切入到“拳打鎮關西”這一部分,接著提問:
②魯智深三次喝罵,三次罵法有何不同?
③鄭屠戶挨了三拳的三次反應怎樣?
④魯智深為什么拳打鎮關西?
⑤打了以后怎么樣?
這樣的教學選點突破,用問題迅速切人,重點分析,要點突出,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懸念和波瀾,顯得比較活潑,容易使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創設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尋疑解難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通過講讀提問,讓學生認知不停留在感性階段,而是思維階段,勢必達到“慎思之,明辨之”的境界。
2.3 研討提問
研討提問是教師或學生就課文重點難點提出問題,大家進行答問,質疑、討論,學生可不受限制地自由質疑和答疑,從而得到有用的知識。
例如《孔雀東南飛》課堂提問如下:
師:詩中的這些人物你最喜歡誰?最討厭誰?學生有喜歡劉蘭芝,有喜歡焦仲卿的,也有喜歡劉蘭芝哥哥的。接下來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劉蘭芝為什么被棄? 引發出許多問題:
(1)長得不漂亮?(2)懶惰?(3)沒有才?(4)對愛不忠貞?(5)第三者插足?(6)如果你是劉蘭芝,你是跳湖而死還是嫁到太守家?(7)劉蘭芝是不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讓學生把問題歸類,一類是看完課文后即可回答。例如1、2、3、4問題,像此類問題應力求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教師不要急于幫忙,讓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二類是與課文內容有些變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的。例如5題,必須通過自己歸納判斷才能回答。三類是難以統一答案,卻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提出看法的。例如6、7題,可根據自己的社會、文化、道德等精神層面常識,對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悲劇作深入的剖析。
2.4 歸納提問
課文已經結束,教師可提出也可讓學生提一些歸納、總結文章內容問題。例如教授《邊城》一課,可創設“假如儺送回來了還會不會與翠翠結婚呢?即使結婚了,又會不會天長地久?”幾個歸納問題作延伸拓展,課后學生寫出了《永遠的虎耳草》等不錯的習作。再例如《宇宙的未來》可設計幾個問題作為歸納性分析。(1)作者說將宇宙中的暗物質考慮在內,也遠遠達不到宇宙重新塌縮的臨界密度,據此則可預言宇宙會繼續無限地膨脹下去,為什么后文又說宇宙最終可能會塌縮?(2)對宇宙的未來,作者以為是可以預測呢,還是不可以預測?
從心理學上講歸納提問是技能遷移,觸類旁通,從新課程理念上講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重在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參考文獻
[1] 孔維紅.從語文教學談課堂提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5).
[2] 盧巧云.淺談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J].語文天地,20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