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婷++劉永紅++安娜++劉景玲
摘 要:《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生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具有很強的綜合實踐性。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實驗方法單一,存在著理論實踐相脫節、學生盲目被動接受知識等的弊端,制約了學生的創新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該文針對學生和本校的實際,實施項目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為主線,將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綜合實踐能力 傳統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 教學效果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60-02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生物科學專業的核心實驗課程。其研究對象是對多種惡性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以達到某種特殊醫學目的而開發的生物產品,對保障人類健康、延年益壽和提高養殖業經濟效益等,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許多的農業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目前相關實驗課程的設置還亟待完善。因此對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本文重點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制品學實驗的教學改革嘗試對有關問題予以分析和探討,采取項目教學為主線,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
1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教學特點
1.1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理論及其實驗課程的特點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一門以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工程學等學科為支撐的綜合性生物技術[1]。這門課程主要概述生物制品的歷史沿革;生物制品在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各類生物制品(細菌類疫苗、病毒類疫苗、血液制品、重組DNA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要點;各類生物制品的實驗室質量檢定。傳統教學模式下,理論課教學以免疫學為主,對學生來說極其抽象。實驗技術又要求嚴格,在實驗內容上包括細菌和病毒的培養、純化、鑒定;免疫血清的制備與純化技術;抗體的制備與檢驗技術等;還包括生物制品的純度檢驗、效力檢驗、安全檢驗、物理性狀檢驗、有機殘留檢驗、生產和研究單位污水的檢驗、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等。相關的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實驗指導書很少,其實驗內容又與微生物學、動物免疫學、預防醫學相互交叉。由于各高校的實踐基本條件、開設的實踐課程內容不一,因此教學效果差別很大[2]。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實驗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更好理解相關生物制品制備的理論,使得學生能運用相關理論解決生產實際的能力。在理論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的復合型、應用型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實驗設計中要凸顯生物制品的應用性、廣泛性和綜合性所具有的三大顯著特點。所以,對所開設的每一個實驗應該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技術路線。因此,通過實驗課程,顯著提高了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對生物制品相關產品的生產也有了全面了解。
1.2 實踐教學的改革特點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目前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的實驗在我國沒有統一的實驗教材。各個院校都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條件設置實驗教材。我院開設的該門課程實驗是本教研室教師共同探討而制定的。以往實驗教學都是穿插在理論教學之中,時間很零散,學生不能系統的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有機結合。而且,學生是在老師的簡要講解實驗過程和步驟后,被動地完成實驗。教改后,將該門課實驗課分為5大項目的教學,保證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增強。
在項目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提前告訴學生討論的主題,要求學生實驗前必須提前預習,課后認真思考,必要時查閱有關資料。而后開始實驗,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完成。所需的實驗試劑除了極個別以外都由學生自己配制。實驗結束后,學生再依據操作過程出現的問題提出質疑。以小組討論形式提交實驗報告。然后進行分組匯報、討論實驗結果。討論結束時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此外,配合實驗教學進行了信息化教學改革,開設網上討論,以方便與學生24小時的互動,加深對一些實驗現象與結果的理解[3]。同時,還提供實驗思考題、作業與圖片結果等的FTP網上下載。來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也增強了,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2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設計
將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整合為以下五個項目進行教學:(1)麻疹減毒疫苗的制備及檢驗;(2)卡介苗的制備及檢驗;(3)人用狂犬病毒純化滅活疫苗的制備及檢驗;(4)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滅活疫苗的制備及檢驗;(5)人血白蛋白的制備與檢驗。在開展項目教學時,按照實驗內容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老師下發任務單和學習資料,同時,由學生自行設計項目實施的路線,在教師認可的條件下,學生各小組成員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問題可及時請教教師或查閱相關資料。項目完成后,由小組組長闡述學習成果,教師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在大家的討論中答疑解惑。
3 實施教學改革后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1 提高了學生的無菌操作意識
在生物制品的生產、研究中,無菌操作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如何讓學生掌握無菌操作基本技能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借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死書”變成“活書”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對講授內容的學習興趣[4]。在做實驗之前,先讓他們觀看生物制品的基本實驗技術錄像。內容包括消毒滅菌技術、細菌學與病毒學技術、以及某些生物制品的制備過程(如麻疹疫苗的制備)等。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對生物制品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也可盡快掌握實驗操作要領,提高實驗效率。但對于實際工廠化生產的技術環節,讓學生到生物工程公司(如楊凌綠方生物工程公司) 進行參觀。通過直接參與工廠化的生產過程加深對生產工藝等工程部分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果。endprint
3.2 學生親自參與全程項目教學
課改前,實驗所需用品和試劑都是由教師準備的,學生只是被動操作,卻不了解試劑的配制和材料的來源。課改后,讓學生參與到全程項目教學中,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3.3 實驗室操作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實驗教學,將理論基礎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突出開發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實驗之前,先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基本實驗技術錄像,內容包括消毒滅菌技術、細菌學與病毒學技術、以及某些生物制品的制備過程等。通過觀看錄像,能盡快掌握實驗操作要領,提高實驗效率。教學場所與工作場所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操作技能,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2]。
3.4 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多以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局面,缺乏課堂互動,課堂氣氛也不活躍[5]。采用項目教學后,很多的工作過程和細節需要學生自己理清思路和查閱資料完成,同時,借助多媒體及錄像等輔助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3.5 分組合作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下達教學任務后,各小組同學要齊心協力解決好各類復雜的問題,特別是教師要求的小組討論結果,需要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在展示自己學習成果時,需要組長或其他組員共同協商進行,從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多次闡述學習成果的機會,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結語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一門內容廣、應用性強的專業課。該學科的內容也隨生物技術的發展而更新,對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領域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自從2002年開始嘗試生物科學專業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實驗教學改革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歷了幾年的不斷修修訂與完善,已經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改革的目標是確定的: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的復合型、應用型、多方面綜合素質的人才。在教學改革中,始終圍繞如何培養出能滿足企業要求的、適應工作崗位的生物制品方面的合格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此,我們針對生物科學專業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教學中實驗教學環節,進行了適合本校實際的項目教學嘗試。但是,隨著生物技術新技術新理論的涌現,以后還要繼續不斷調整、改進、完善,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教學模式的合理采用,使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教學真正適應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周東坡,趙凱,馬璽.生物制品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靜.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高專獸醫生物制品教學改革[J].行業論壇,2010(6):75-76.
[3] 王新衛,周彥,劉忠虎,等.生物制品工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7(11):10-11.
[4] 張超,尹禮國,朱文優,等.微生物工程工藝原理精品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2774-12775.
[5] 王莘,姜云,董浩.制作發酵工程專業課程CAI多媒體課件及應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10(19):135-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