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討了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二者之間的差異性與共融性,論證了中國競技網球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互利共融的關系;強調在現行的競技網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市場經濟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舉國體制與職業化應以職業賽事為銜接點,相互補充,解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各有利弊的問題,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勢,避免單一模式的失衡性發展,進而建立了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互利共融共贏發展模式。
關鍵詞:競技網球 舉國體制 職業化 共贏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206-02
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競技網球發展沿革和趨勢來探討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二者之間的差異與共性,探索中國競技網球舉國體制與職業化的共贏模式,為中國競技網球可持續發展出謀獻計。
2 主要概念辨析
2.1 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是指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中國體育管理體制,原有的含義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的政府領導機構和社會體育組織結合的”體育管理體制,是屬于結合型的管理體制。李志堅同志認為,“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從理論上講,舉國體制就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競技體育的表現形式是以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來奪取競賽佳績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舉國體制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管理機制,主要依靠政府的計劃經濟手段配置資源,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業,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最優化的實際效應。舉國體制在我國處于生產力整體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保證了部分重點項目形成優勢,迅速提高了我國的競技運動水平,為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由于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以政府計劃經濟手段配置資源的“統辦”體制,較大程度地制約著多元投資主體涉足體育產業的積極性,從而迫使競技體育自身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下降,導致我國體育事業不能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得到協調、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2.2 競技網球職業化
競技網球運動不僅僅只局限于一般競技體育運動的比賽結果不確定性、排他性和唯一性,它還是一項可以充分彰顯人類智慧的競技體育運動。筆者認為競技網球的本質是以智慧為靈魂,個性與能力為載體,由內在動機作用于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思維競技。
原國家網球隊教練、現中國網協教練委員會顧問王福章認為,“所謂職業化就是市場經濟,一切與職業網球相關的模式,都得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來建立。既有投入,就有產出,同時也有風險。”;原國家網球女隊總教練蔣宏偉曾經說過:“爭分,搶位,掙錢,并以此為生,即為職業。”
網球職業比賽是職業化程度最高、商業化操作最為成熟、賽事最為頻繁的一項體育運動。每年分布在世界各地各種級別的職業賽事多達1000余次,球員會根據自身國際排名以及不同需求,樂此不疲的奔波于各個賽事之間。
網球職業化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可以通過市場經濟最大限度的體現球員的體育價值。從國際職業網球大環境來看,網球運動已經成為一項商業化、市場化很強的職業化體育運動。在市場經濟發達的狀態下,高水平競技網球運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直引入市場以體育價值為商品來進行交易,網球職業化便成為市場經濟的直接產物。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職業球員自身經濟價值的實現是其努力訓練、爭取優異成績的原動力;從物質利益實現的角度來看,網球職業化利益目標的實現是其個人價值實現的主要途徑,也是多元投資主體實現投資目的的主要途徑。
網球職業化是一套比較完整的市場化、商業化系統,每個步驟都有它特殊存在的重要意義,它們相互依附存在,各自發揮其應有的實效作用,以此形成一種完備的可循環系統模式。在市場經濟推動下促使網球職業化高度興盛,其結果必然鑄造高水平競技網球,勢必會吸引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介入,刺激市場經濟活躍性,最終形成一種相互依附、可循環的系統模式。當然,由于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在不斷完善中成長,這對網球走職業化道路不可避免地要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職業化道路是需要一個整體的運行模式,其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出現“脫節”現象就會直接導致整體運行模式“脫軌”。
3 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贏發展模式的構建
3.1 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贏發展模式構建的基礎
職業網球目標的實現是奧運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筆者認為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可以共贏的主要基礎就在于這兩種不同途徑的培養方式最終所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代表最高水平競技能力的一種體現,一種影響力。從競技目標實現的視角來分析,奧運會網球比賽實際上就是世界各國最高水平職業網球運動員之間的角逐。球員們在參加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職業網球賽事中獲取最有效的競技能力提升,促使國際排名不斷攀升,這也是取得奧運會參賽入場卷資格的唯一途徑。與此同時,在實現職業網球目標的同時也為奧運會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重要基礎。舉國體制索要完成的目標是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為國爭光;職業化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競技水平最優化,從而創造商業價值最大化。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這兩種不同途徑的培養方式其最終導向是相同的。為此,我們要在思想上有所更新,構建其共贏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
3.2 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贏發展模式的構建endprint
在實現奧運最高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握職業網球的價值特點,樹立以實現職業網球價值目標為基礎,奧運爭光目標為最高表現形式求同共贏的目標價值理念。由此可見這是我國競技網球運動發展的必行戰略,其目的是通過網球職業化有效地促進競技水平不斷攀升為奧運會奠定夯實穩固的基礎。在這項舉措中,將實現舉國體制和純粹職業化的“中國特色”的融合。構建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贏的基礎路徑就在于把握職業網球特點,充分利用舉國體制優勢為球員創造更具發展潛質的有利條件。
為此,筆者從三個方面就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贏模式構建的路徑進行具體的論述。
3.2.1 合理性的創新機制
首先我們要抓住職業賽事是職業球員的“生存”之本,更是競技網球達到巔峰的唯一途徑。職業化更是依附于職業賽事的活躍性,為了能夠吸引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參與,需要加大力度刺激職業化的有序發展,以完善市場經濟的剛性需求。在現行的機制下我們要大刀闊斧敢于革新,透過合理性的創新機制來完成行政手段與市場經濟有機相結合的路徑。立足于擴大資源匯集總量,實現資源最佳聚合,打造舉國體制下優質資源平臺,以保證資源有效匯聚,完善行政手段調配資源的缺陷,利用市場經濟匯集精品人才,提升資源質量為重要基本點。
目前我國呈現出完全市場化和非市場化這兩種球員。一是完全市場化的球員按照市場機制解決他們的資源配置問題。二是對于非市場化的球員以國家投入來解決資源配備問題。應對完全市場化的球員在國家召回期間和非國家召回期間的訓練與比賽安排進行層次分類。非召回期間采用市場機制手段進行資源配置,召回期間則根據球員個體差異共同商討并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實效性資源配置。但是,僅這兩種形式是不能充分滿足我國競技網球發展的需要。經筆者研究認為,職業化賽事有助于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為此在職業賽事的映射下應積極利用職業賽事中的國際排名制度確立創新機制的基本點。以個人國際排名的高低為重要依據,通過國家設立相關規定,經資格審核之后給予相應的投入以補充資源配備,形成半市場化的球員。可根據半市場化球員的自身特點需求,滿足一定核心資源使用的獨占性要求,并積極地為球員創造和開拓必要的市場化環境,以確保與時俱進的發展趨勢,適時機地運用“跳起來摘桃子”理論,鼓勵球員們向完全市場化轉變。對于具備市場方式培養條件的球員,應順勢改變培養模式,用市場機制解決他們的資源配置問題。
舉國體制的共享性特質和職業化具有的獨占性和排他性有著直接沖突,其表現形式在于不能有效體現資源使用的最佳個體效益。以往的舉國體制在某種層面上是一種單一的、封閉的資源配置,以及在使用的機制上制約著我國球員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職業化球員所需資源是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的,是需要非常活躍的市場經濟作為強大基礎,這也給我國現行的競技網球帶來不利的一面。就目前兩者紛紛呈現出資源匯集數量有限、質量不高等諸多不利現象而言,那么半市場化球員可以有效緩解兩種不同模式的制約與限制,可以充分涵蓋當今我國競技網球發展的需求,在我國市場經濟并不完善的情況下積極融合舉國體制與職業化的優勢,以此來規避二者的劣勢環節,從而體現合理性的創新機制的絕對優勢。
3.2.2 實效性的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的網球運動職業化實際上還屬于是一種政府行為,從現行的發展來看只能說是剛剛踏上市場經濟軌道并積極與國際職業網球接軌的過程中。由于家庭、企業、俱樂部、的投入動機直接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具有典型的市場屬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價值觀念、利益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傳統計劃體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手段正在逐步弱化其原有的管理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原有的管理機制不是以積極調控人才流通性為著力點,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去制約著人才流通。為了給予球員創造良好的競技環境,使優秀球員有效地聚集到實現奧運會目標上來,應積極體現管理機制多元化的同時保證其流通性。
網球職業化原本就是一種市場行為,所需資源的募集更是一個國際性開放的市場機制,通過利益杠桿的調節來實現,若管理機制不當,就會導致“死水一灘”,喪失網球職業化的原本“活力”。從目前我國競技網球人才流通性弱的特征上分析,無疑是對我國競技網球發展十分不利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管理機制的有限性。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女士認為:“管理模式應充分體現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有機結合,政策辦法與契約管理的有機結合”。在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力沖擊下必須要形成一個具有實效性的管理機制。實質意義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種管理途徑的同時確保人才流通性。經筆者研究認為人才流通是管理機制的首要問題,一切的管理制度應嚴格把持人才流通這一關鍵環節。設定管理機制的前提一定不是限制球員的流通性而是保護雙方權益的一種管理機制。
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培養模式沖突的主要矛盾來源于利益回報問題。因此,需明確管理部門與不同投資培養方式的球員之間的管理關系,是對實施實效性管理的先決條件。總之,新型管理模式應時時把握人才流通性這一重要前提,方可真正達到具有實效性的管理機制。
3.2.3 全面性的激勵機制
我國現行的網球運動員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全運會、奧運會為主導的單一目標,某種程度上其激勵手段不能實現不同主體對利益目標的訴求。對不能在全運會及奧運會取得優異成績的球員,國家所制定的相關獎勵政策不會滿足球員的激勵要求。
然而事實上我國的一些球員在職業圈中是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因這種激勵機制致使“滯后”球員的動機水平低下,動力不足,便更談不上競技水平持續攀升的勢頭,以致損失大批極具潛質的優秀球員不能有效地聚集到實現奧運會目標上來。這種單質的目標激勵也不利于開拓我國網球人口,增進網球運動發展,更不利于吸引較多的市場資源來促進我國網球運動前進的步伐。
由此可見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構建有效激勵機制的前提下,首先要全面的融合三個主體利益受益方求同存異的共贏訴求:“個人利益、投資方利益、國家利益。”以此為基本理念,利用行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緊密相結合,大力推廣對職業賽事的開發,以職業賽事為開拓我國網球職業化路徑締造豐富激勵手段。職業賽事不僅可以緊密聯系三方利益訴求,還可加深對我國競技網球的激勵力度。只要明確把握網球職業化的多元利益激勵平臺,即可透過職業賽事促進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培養模式中不同理念的完善,達到求同存異理念的共贏模式。最終實現以職業賽事為基礎,奧運會為最高目標,構建嶄新的全面性的激勵機制,為我國競技網球運動可持續地良好發展奠定夯實基礎。
4 結論
(1)根據目前我國整體的發展狀況而言,我們應從求同存異的角度去樹立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互利共贏的關系,而不是一味的求得單方面的失衡性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的舉國體制有其自身的弊端所在,但是其優越性也不言而喻的,正如職業化的市場經濟一樣,它既有投入也有產出,同時具有風險是一個道理。無論是舉國體制還是職業化兩者皆有兩面性,都是雙面刃。在當前市場經濟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只有取其二者之利,避其二者之劣才是當下我國競技網球發展的趨勢所在。
(2)在現行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著一定差距的前提下,舉國體制與職業化應以職業賽事為銜接點相互作為補充。作為一項職業化、商業化高度發達的競技項目,它的競技水平與經濟效益必然是密切相關的。抓住這一利益杠桿來確立支撐點,形成有效的調節平臺,以此來緊密融合舉國體制與職業化互利共贏的關系。
(3)盡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正逐漸使競技網球在市場中獲得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但是應充分利用舉國體制與職業化的各方優勢,在緊握職業賽事這一有利銜接點的前提下,積極地為球員創造和開拓必要的市場化環境,鼓勵球員們向市場化轉變才符合當前我國競技網球運動的發展節奏。以舉國體制和職業化互利共贏的關系形成一個良性的舉國體制與職業化融合,開辟出更加寬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 孫漢超,秦椿林.實用體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7):209.
[2] 李元偉,鮑明曉,任海,等.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3(8):1-5.
[3] 張子沙,馮德源.正確認識競技體育職業化及其在我國實施的可能性[J].福建體育科技,1989(2):1-4.
[4] H·N·巴諾馬廖夫.作為一種亞文化的職業體育[J].劉德佩,譯.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6(2):6-9.
[5] 周銘共.網球世界因你而精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95.
[6] 張喆.網球入門[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