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君
摘 要: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學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調研,并把各種媒體報道及相關研究部門的研究數據作為參考,把困擾國家、社會及家庭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盡的分析。從國家與社會、家庭與個人兩個方面找出了形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諸多因素。可為制定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與措施提供依據,有助于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進展。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困難 因素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249-02
一年一度的就業季,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困擾民生及普受社會關注的大問題。連續幾年近700萬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到國家社會安定和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頭等大事。我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每年都會出臺新的政策與措施。但結果還是不盡人意,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找出這些問題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層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應的政策與措施。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證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的利國利民之舉。
當前,由于整體就業環境不太理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我們通過對不同區域(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中部地區及邊疆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同學校(高職院校、普通本科及重點院校)、不同學歷(高職生、本科生、碩士生)的大學生的就業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其就業難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復雜,我們經過梳理分析后認為大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約著大學畢業生的求職之路。
1 國家與社會方面的原因
我們國家衡量人才的標準和用人標準還存在著十分陳腐的“官本位”觀念,社會上的用工制度與政策也存在著各種不合理的地方,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
(1)官本位的觀念與體制。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多把考上國家公務員作為就業首選。但不同地區、不同畢業學校、不同學歷也有所差異,南方沿海發達地區對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職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條件也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務員作為一種奢望。而北方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其中不乏重點院校畢業生和碩士研究生)則把考公務員作為就業的首選。這是跟我們用人的特殊管理體制直接相關的,是我們用人觀念的問題。用人單位長期形成的統一標準就是看學歷有多高,從哪個學校畢業,也就是當公務員的標準。這種官本位的體制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也決定了大學生就業觀念上的固化。
(2)就業市場供大于求。
我國整個就業市場的現狀,不僅是總量上的供過于求,還有結構性的供過于求。由于在我國總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給方面不太適應的主要原因。
社會上需要大學畢業生從事白領工作的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國處于國際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二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特別是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造成的(我國第三產業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可達到60%~70%)。使得我國就業市場呈現出“白領需求不足”的狀況,這也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單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應屆大學生時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一是選人學歷化、名校化,無形中造成了就業競爭的加劇;二是存在性別歧視,過多的考慮女大學生工作與生活上的劣勢;三是過分的看重工作經驗(據調查有超過74%的用人單位傾向使用具有一定經驗的社會從業人員),而忽視了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專業上設置了一些障礙,過分的強調畢業生的專業對口,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困難程度。
(4)有些企業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營企業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缺少社會福利,起薪低、升幅小,還有苛刻的罰款制度等現象。大學生覺得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向模糊,不穩定、待遇差。擔心民企不規范,加班沒點、加薪沒譜。缺乏安全感,社保、職稱、檔案管理等沒有保障。與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同學相比沒有面子。這些都促使大學生不愿選擇民營企業就業,無形中減少了就業的機會。
(5)就業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單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續裁員。尤其是一些做外單加工的企業,受國外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大。外單的大量減少,不得不靠減員來維持企業的運轉以應對危機,這也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突顯。
2 家庭及學生方面的原因
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在某種意義上,不是難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難在找不到高端工作。這既有學生及家長觀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資深人力資源總監曾表示,目前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依然是求職大學生群體心態、期望值過高等方面的問題。
(1)就業觀念不太適應市場。
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誤區,家長們對待子女培養的終極目標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龍成風。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從小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從上幼兒園直到考大學都在為此而博弈。大學畢業家長多希望孩子就業能夠到大城市、大單位,當領導、做白領,而不愿到基層、小企業去工作。造成了愿望與現實的脫節,使就業困難無形的加大。
(2)期望過高和從眾心里使然。
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一些誤區,如流行“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觀點。從眾心理嚴重,就業沒有主見,別人考公務員我也考,別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識,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使就業困難無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輕松、報酬豐厚的工作,選擇工作過于挑剔,從而增加了就業的難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態度,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缺乏責任心,剛上崗就想從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離崗,反復在求職的過程中,遲遲不能真正就業。endprint
(4)就業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不強。
學生入學時沒有認真分析市場的需求和趨勢,所選擇的專業方向和教育類型已不適應市場的變化,或所學的技能和企業需求有所脫節,求職時表現得又不夠自信,過分緊張,缺乏一定的求職技巧,表現不出自己的真實能力,人為的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5)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缺少創新能力
大學生在校學習只能說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書本以外的知識,在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
而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大學生想選擇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來降低就業的壓力,但是自主創業卻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學生最缺少的就是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時地利人和的創業條件,便很難在自主創業中站穩陣腳。
(6)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強
目前,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很少學習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識與技能。還沒具備滿足社會對所需人才應具備的綜合素質,還不能讓自己立足于社會。當畢業后面臨復雜多變的社會時,對里面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和充滿著各種未知的因素,還不能應付自如的周旋于復雜的人事關系中。經常為一些瑣事離崗,反復在求職的過程中,遲遲不能真正的就業。
(7)大學生缺少明確目標及責任意識
大學生在校期間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職業傾向等,做好職業生涯
規劃,有的放矢地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不能在選擇就業之前充分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而是亂投一通簡歷。在求職前也沒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崗工作后也不能積極肩負自身的責任,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動輒跳槽,不能對企業、對自己負責。缺少責任感與誠信度,不能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業基礎。
(8)大學生就業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學生的就業流向主要有5個方面,其中70%左右畢業生就業出路主要是到各類企業(私營企業、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等)和城鄉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就業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其中自主創業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鄉基層服務崗位的人數就不多了。所以大學生不愿到基層去工作,有業不就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突出原因。
(9)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布局不均衡
大學生就業大多數愿意到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愿意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其中北、上、廣是應屆大學生畢業生的首選,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區就業(有一項對3000余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堅決不干)。這樣就造成了重東部、輕西部,重高層、輕基層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在某種空間上的相對過剩,這些都與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觀念密切相關。
正是以上諸多因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我們只有認真分析其產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方法依據。
3 結論
好的就業政策還要靠專業的機構和有專業素質的人員去落實,社會大環境的改善要靠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來促進,首先應該是教育機構就業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則是人們就業觀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 儲朝暉.官本位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原因.應屆畢業生求職網www.yjbys.com,2013-02-18
[2] 蘇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難.應屆畢業生求職網www.yjbys.com,2013-02-18
[3] 楊偉國.就業能力等三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應屆畢業生求職網www.yjbys.com,2013-02-18
[4] 黃敏.為何就業如此難.應屆畢業生求職網www.yjbys.com,2013-02-18
[5] 楊文.畢業生為何不選民企就業.山西日報www.sx.xinhuanet.com,2013-06-17
[6] 車輝.調查顯示近六成大學生沒有實習經歷.工人日報,人民網www.people.com.cn,2013-06-17
[7] 張清俐,張杰.2013畢業季學者分析大學生就業形勢.中國社會科學在線http://www.csstoday.net/Item/80770.aspx,2013-0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