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煒
摘 要:各類技能大賽的舉辦,促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鉗工競賽優異成績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操作者的綜合技能,而這種技能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實踐過程。要在鉗工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除了要進行競賽剖析,把握競賽趨勢,捕捉考核重難點以外,更重要的是做到選“準”選手、練“精”技能和“穩”定發揮。
關鍵詞:鉗工 競賽剖析 訓練組織 實施參賽 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27-01
鉗工技能競賽考驗的不僅僅是技工們眼疾手快,對各種量具運用的熟練程度,更考驗的是全面技藝,正確認識技能競賽,運用科學的、創新的培養方式,是提高技能水平和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1 鉗工競賽解讀
1.1 工具鉗工競賽
如:第八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包括理論(30%)(其中時事政治題占總成績的10%)。實際操作成績占總成績的70%(分三部分進行,即裝配體測繪、鉆頭刃磨及孔加工、鉗工基本操作,其中裝配體測繪占總成績的10%,鉆頭刃磨及孔加工占總成績的10%,鉗工基本操作占總成績的50%)。
1.2 裝配鉗工競賽
如:第三屆全國技工院校裝配鉗工技能大賽,包括理論(30%)和操作(70%)兩項考核內容。其中:實際操作內容為裝配零件加工(占實際操作競賽成績的40%)機械裝調(占實際操作競賽成績的60%)天煌教儀“THMDZT-1型機械裝調技術綜合實訓裝置”為大賽指定競賽設備。
1.3 機修鉗工競賽
如:第六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理論知識成績占總成績的30%(其中時事政治題占總成績的10%)。實際操作成績占總成績的70%(分三部分進行,即刀架拆裝、拆畫零件圖并編寫工藝、鉗工基本操作,其中刀架拆裝占總成績的25%,拆畫零件圖并編寫工藝占總成績的15%,鉗工基本操作占總成績的30%)。
1.4 模具鉗工競賽
如:全國機械行業和職業院校首屆模具鉗工職業技能大賽,應知部分:理論知識、技術答辯。應會部分:根據給定的模具圖紙及模具零部(組)件進行檢驗、修磨、組裝調試三部分考核內容。
2 鉗工競賽趨勢
參加技能競賽,比的選手的綜合能力,參賽選手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心理素質。今后的技能競賽將越來越多的檢驗參賽選手的全面能力與實踐經驗,這也為訓練輔導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選手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1 對參賽能力的要求
扎實的基本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結合實際。
2.2 競賽考點設置
“靈”,重點考核基本能力,體現方法“靈”活性;“巧”,重點考核工藝分析,體現操作技“巧”性;“精”,重點考核細節把握,體現形位“精”準度。
3 訓練參賽實施
3.1 鉗工競賽選手選拔—— “準”
3.1.1 選拔辦法
通過每年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作為培養對象進行重點培養;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擇優推薦、寧缺勿濫”的原則,每批選拔學生的數量占本專業人數的5%;班主任推薦、實習教師推薦和學生自薦相結合,最終由技能競賽辦公室綜合考核,確定人選。根據競賽工種,由技能競賽辦公室組織相關教研室教師參加選拔,根據參賽名額,以參選教師的綜合成績確定參賽選手名單。
3.1.2 選拔途徑
學生組以定期性的技能月考的形式,選拔技能突出、成績穩定的選手;教師組以教學教研能力業績為前提,結合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通過技能選拔確認人選。
3.1.3 選拔標準
針對學生選手主要考慮成績、態度、吃苦精神、潛質、悟性、心理,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綜合表現等方面因素;針對教師選手主要考慮選手的參賽資格、導師帶徒考核情況、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綜合業績等。
3.2 鉗工競賽選手訓練—— “精”
訓練過程中著重做好五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循序漸進與嚴格要求結合、外因與內因相結合、技能因素與非技能因素相結合、訓考相結合。
3.2.1 技能訓練指導
訓練實施計劃做到一人一案,明確課日任務,體現日進度、課題目標、周總結;熟悉職業標準和要求,把握輔導重點,突出技術前瞻性,突破關鍵技能點;參賽選手做好日訓練記錄和日總結,體現每天的訓練任務、進展、得失;訓練組及時記錄訓練信息,每日做好點評,每周召開分析會;設置競賽實景模擬競賽,通過競賽場地布局調整、設備輪換,增設干擾因素等方法,做有針對性地實戰模擬、拉練比賽,使選手熟知應急預案,提高應變能力和應賽能力。
3.2.2 理論知識輔導
充分發揮團隊合力,集中優勢資源,采取重點幫扶,設置專業理論輔導小組,對訓練組選手進行單獨專業理論輔導,使選手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同步提升,提高參賽選手的競賽綜合實力。
3.2.3 強化選手“軟素質”
鉗工選手“軟素質”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情況下出現的相對概念。在教育領域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種基本因素,還包括創新意識與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團隊精神、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社會活動和交往能力、抗壓能力、點燃興趣的能力以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等;在競賽領域是指技能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俗稱“非技能因素”。在訓練中需注重強化以下幾點。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教師積極與選手溝通,了解選手的心理動態,定期進行心理輔導,調整心理壓力、強化綜合心理素質。
(2)對選手加強心理教育,不斷鼓舞斗志,確保參賽狀態。
(3)賽前心理輔導,減輕選手心理負擔、釋放壓力,“用平常心去對待競賽,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競賽,享受競賽中的氛圍和過程”。
(4)輔助選手進行各方面的抗干擾訓練,保證選手在參賽中能發揮應有水平,排除比賽時主客觀因素對選手的影響,增強選手的自我控制能力。
3.3 鉗工競賽選手參賽—— “穩”
針對參賽過程各環節有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制定相應預案,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不斷予以固化,在日常課題訓練中進行強化,確保選手在競賽過程中沉著冷靜、有的放矢。
“從腦傳達到手,才成為技能”、“技能是帶著體溫的技術”,要掌握扎實鉗工技能往往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積累和忍耐,而要獲取鉗工技能競賽的優異成績更需將人體的本領、能力發揮到極致,并不斷的挑戰“極限”。
參考文獻
[1] 中國職工技術協會編著.技能大賽實戰演練[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 朱為國編著.鉗工技能大賽試題解讀[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