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媛
摘 要:土地整理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項,即農地整頓和非農地整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整理必須以農地整理為主,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農田的基本建設為主進行了多次土地整理。該文針對農村土地整理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希望對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村 土地整理 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28-01
我國的領土面積廣闊,但是,土地類型多樣,地形地貌復雜,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不足。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區范圍不斷擴展,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民新建住宅增多,土地資源更加緊張,人地矛盾日益加劇。但與此同時,農村宅基地大量閑置,田埂、明渠眾多,土地資源的閑置造成了浪費,加劇了土地供需的矛盾。針對此種情況,土地整理勢在必行。
1 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
以現有的土地資源為基礎,通過土地整理,促進對土地的合理利用,調整利用結構、提高利用效率,促進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約化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追求土地資源利用的動態平衡,是進行農村土地整理的總體目標。同時,也對我國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提供了方向。
我國大多農村的居民點都分布在水、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以濟南市為例,4704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53.69萬人,農村和村鎮居民點用地63109 km2,人均用地179 m2,高于國家規定的150 m2的上限。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就理論上而言,通過土地整理可以節約農村居民點用地10221.92 km2。更何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日益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即將轉為城鎮人口,如果用國家規定的村鎮建設用地標準每人100 m2進行計算的話,通過土地整理可以節約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將大大增加,其潛力是巨大的。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對于緩解我國的人地矛盾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各地需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居民點布局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針對居民分布比較零散、占用土地條件較好且人口比較少的居民點,規劃集中的村鎮居民點,統一進行搬遷,以便騰出更多的土地資源;針對居民分布集中聯片,已經具有一定的村莊基礎的居民點,對其進行就地改造,以增加建筑的容積率。
2 農田整理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繁多的田塊分割與農業的機械化發展相左,阻礙了農村土地的大規模經營。同時,由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土地的承包經營,導致大量的小型農機具重復置備,阻礙了大型農機具的投入,抑制了大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發展,又牽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另外,過多、過細的田塊分割導致出現了大量的田間道路、田埂等,造成了土地資源的隱性流失。針對上述情況,必須對農田進行統一的整理,以提高農田利用率。
2.1 對田塊進行合并整理
田塊的合并整理首先要使田塊的外形規整、配置合理,使其土壤和地形適宜于農作物的生長,從而保證機械作業和灌溉、排水的順利進行。對農田進行合并時要考慮的因素眾多,例如:包括田塊的方向、邊長、形狀等在內的田塊的外形,田塊與當地的局部氣候、土壤、周邊道路、溝渠等之間的關系,以及田塊與居民點的距離等,都需要在進行田塊合并的過程中進行認真考查,對眾多因素進行整合以后再進行合并,從而達到對土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
2.2 對田間的灌溉、排水的渠道進行整理
通過灌排渠道的襯砌、地上渠改為地下渠、地面灌溉改為地下灌溉等措施的實施,將大量的溝渠用地騰出來,擴充到田塊面積中,通過對局部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周邊的道路、林帶、田塊等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力求同時滿足地形和機械作業兩方面的要求,更好的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服務。
2.3 對田間道路進行改造
道路本身是相對固定的、長期的服務設施,也是農田的基礎設施,對其進行改造要考慮當地農民的數量與需求,滿足機械作業和農田灌排的要求。同時,還要保證居民點與農田之間能夠進行較為方便的交通聯系,有直達的路線,運輸距離比較短。另外,田間道路還要和周邊的渠道、林帶、灌排設施等進行綜合規劃,保證整個農田運作系統的協調。
3 廢棄地復墾
我國的廢棄地類型多樣、面積比較大,各個地區都有大量的工業建設廢棄地以及由于修建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導致的廢棄地。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越來越多,各地的磚窯廠、水泥廠、采石場等紛紛涌現,雖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造成了大量的廢棄地,加劇了我國的人地矛盾。
針對廢棄地大量增多的情況,除了規范經濟發展的方式,從源頭上杜絕廢棄地的產生以外,還要對廢棄地進行復墾,使其能夠重新被利用。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可以選擇在其基礎上繼續深挖,進行水產養殖等的開發,或者進行削高填低、平整土地,使其重新投入農田運作,實現土地的重新利用。
4 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
我國的地貌類型多樣,已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寬廣,但是仍有許多特殊地貌的土地資源并未被開發利用,例如大量的荒草地、沼澤地、鹽堿地、沙地、田坎、裸土地等在我國的分布面積十分廣,總面積占土地資源的比重并不低,但是以前因為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并未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但是現在,不論是在科學技術條件上,還是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均已成熟,因此,對其進行開發利用的前景是十分可觀的。綜合考慮當地所處的自然環境,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將未利用的土地資源開發為林地、園地、牧草地、耕地等,使其服務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能夠優化農村的用地結構,也能夠緩解我國的人地矛盾,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對農村土地進行整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農田整理、廢棄地復墾、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四種模式對農村的土地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在農村基礎設施的規劃中對其進行總體規劃、各級政府對其加以組織和引導并保證資金的及時落實以及法律法規的統一規范和管理,才能夠達成對農村土地進行整理的預期效果,實現土地利用的長遠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正峰.國外土地整理模式的分類及對我國的借鑒[J].江西農業學報,2010(10):89-90.
[2] 劉富剛.合村并居中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以德州市為例[J].德州學院學報,2011(6):9-10.
[3] 趙偉.我國區域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