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民醫院(811100)辛海琴
剖宮產術是臨床上解決難產的一種常見手術方法,有術中出血的常見并發癥。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使得接受剖宮產術的比重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1]。為此,本研究結合我院收治的132例行剖宮產術患者進行討論。
1.1 一般資料 全組132例患者年齡均為25歲~42歲,平均年齡(32.5±3.2)歲;體重均為62kg~96kg,平均體重(73.5±3.6)kg。其中行初次剖宮產術患者中,縱行切口39例,橫行切口29例。13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監測產婦各項生命指標,開靜脈輸液并行聯硬外麻醉。對照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進行,觀察組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并沿原手術瘢痕切開修剪皮膚層瘢痕,腹壁逐層進行切開,進腹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若術中大量出血(>500ml),對照組采用子宮收縮藥,或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觀察組則將子宮提出腹壁切口外,用壓脈帶對切口下方子宮頸部位進行直接捆扎,以便暫時將子宮血供進行完全阻斷,并開始計時。觀察術中出血事件發生率、出血量等。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s)形式顯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研究,兩組在出血率、平均出血量等方面的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由此可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合出血情況來看,觀察組5例胎盤因素出血,2例切口撕裂出血,1例為宮縮乏力出血;對照組1例為宮縮乏力出血。
剖宮產是產科領域中最為常見且重要的手術。據有關資料顯示,剖宮產相對于陰道分娩而言,前者出血量是后者的1倍,而且易于出現產后出血情況[2][3]。剖宮產容易導致出血,尤其是再次剖宮產,更成為了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臨床剖宮產術中出血多表現為胎盤因素、子宮切口撕裂、宮縮乏力以及子宮破裂等出血。一般認為,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高于初次剖宮產,與子宮瘢痕有著相對密切的關系。具體包括因子宮瘢痕處胎盤附著引起胎盤粘連、植入;由瘢痕引起的子宮切口彈力差,使得切口撕裂;因瘢痕影響而使得子宮破裂或子宮收縮力受到影響等[4]。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共有8例行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占12.50%,其中包括5例胎盤因素出血,2例切口撕裂出血,1例宮縮乏力出血。此外,對照組僅1例因宮縮乏力出血,占1.47%,可見對照組優于觀察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
臨床預防剖產術中出血,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科學選擇剖宮產技術;提高初次剖宮產技巧,重視切口的選擇和術后監測;避免縫合過密及血腫形成;并做好衛生宣傳工作,對于有剖宮產史產婦,再次剖宮產術應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等。
本研究表明,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影響因素主要跟初次剖宮產的胎盤附著部位、切口位置及情況等有關,需要醫院予以重視,以降低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發生率,確保手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