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娟
摘 要: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正面臨嚴重的挑戰,要想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就需要通過需求分析方法對學生的英語閱讀實際需求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及歸類。開設高中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英語語言知識,在此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及英語綜合使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英語閱讀,可以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使用能力。
關鍵詞: 需求分析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多,需要大批量的專業知識過硬、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因為英語閱讀是高中英語課程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核心作用[1]。所以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掌握學生英語閱讀的實際情況及實際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學生的閱讀需求。在這個前提下,教師需要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練習,并且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及英語綜合使用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國高中學生對英語閱讀的實際需求情況,同時深入分析了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際策略及策略的應用。
二、高中學生英語閱讀的需求狀況
教師是高中英語課程教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和組織者。因為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將語法、詞匯等基礎性英語教學放在教育的首位,認為學生只要熟練地掌握了語法、詞匯等基礎性英語知識,就可以提高英語綜合使用能力,忽視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就限制了學生潛力的開發,同時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第一個方面是學生自身英語能力的高低;第二個是學習英語目的的確立;第三個是英語閱讀習慣的養成[2]。經過調查發現,超過5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較低,沒有很強的學習英語的欲望,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取得高分,找到一份好工作。學生的英語教學需求主要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實現成績的提高,保證以后的生活及工作。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受到傳統框架模式的影響,無法與時俱進,主要表現為,由于教師的忽視,以及分析學生實際需求方面的缺失,導致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限制,阻礙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影響英語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閱讀前
教師在學生進行英語閱讀之前,要加強對學生的幫助及指導,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是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側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指導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學習目標。所以,在學生進行英語閱讀前,教師要將教材讀熟、理解透[3]。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英語閱讀的速度和閱讀能力,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同時要分析學生的實際需要,指導和幫助學生培養英語閱讀的習慣。按照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實際需求,制定科學標準的教學目標,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
(二)閱讀中
在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化熏陶,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及閱讀能力。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大對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熏陶力度,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文化背景,并且結合相應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英語課程的興趣[4]。與此同時,掌握和熟練使用詞匯及語法是學生英語閱讀水平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閱讀后
在英語閱讀教學之后,教師應該擴大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的延伸范圍。通過有效的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語感及英語閱讀水平。教師在學生英語閱讀之后,需要通過相應的課外活動,將學生喜歡的閱讀素材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并且將課堂上學到的基本英語知識應用到課外閱讀活動中。借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結語
基于需求分析理論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是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正確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化熏陶[5],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及擴大學生對課外閱讀活動的延伸范圍,實現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及綜合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韓銀燕.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的調整[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0(05):102-103.
[2]汪敏.任務型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指導中的運用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8(09):325-326.
[3]李雪芹.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英語園地(教研版),2011,12(12):526-527.
[4]蔡春香.影響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因素及提高策略[J].考試周刊,2011,9(68):954-955.
[5]楊熔華.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水平相關分析[J].教書育人,2011(28):65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