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閱讀理解是一個心理過程。信息以文字符號或圖像為載體,通過閱讀過程傳遞,在這個過程中頭腦經過接受、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復過來。閱讀的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活動的任務是擴大輸入,閱讀欣賞。這類活動以讀為主,可配少量題目,用以檢查對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類活動的任務是有針對性地訓練閱讀技巧。這些技巧包括預測所閱讀內容,抓主題大意,抓特定細節,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推斷隱含意義,辨識語段過程,等等。對于這類以專項訓練為主的活動,應提供訓練性的題目,有目的、有重點地引導學生使用某項閱讀技巧。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而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把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教給學生。
一、指點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選好材料
當我們通過預測認定了應該閱讀的材料之后,最常見的就是要從所讀材料中找出所需的信息。這時我們要通過快速閱讀,盡快找到這些信息,對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了解。中職英語課文教學的第一步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這一步只是針對課文提出一兩個最基本的問題,要求學生迅速找出答案,提高他們快速尋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練習,設計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頭或筆頭練習,如回答問題(questions and answers)、判斷正誤(true or false)、做筆記(note-making)、填寫表格(fill in the form)、尋找主題句(topic sentence)、歸納大意(the main idea)、改寫(paraphrase)、聽寫(dictation)、復述課文(retell)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中職學生的英語詞匯有限,許多學生之所以不愿意閱讀,缺乏閱讀興趣,主要是因為所選文章詞匯量大、生詞多,影響閱讀速度,學生不感興趣,結果就堅持不下去。學生應根據所學詞匯,選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的簡易本或其他一些簡易讀物,如對童話、寓言、小說、名人傳記、報紙雜志、《 新概念英語》中的小短文適當作出選擇。材料選定后,教師可適當改寫,添加必要注釋,適應中職學生的需要。
由于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不同,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應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能大幅度擴大詞匯量,提升閱讀水平。
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和探討,我逐步探索出了“導(Presentation)—讀(Reading)—練(Practice)”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應遵循這種模式,“導”是為了感知教材,“讀”是為了理解教材,“練”是為了鞏固和運用知識。
1.導入——感知教材。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他人實踐經驗的總結。為了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學生必須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如果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表象清晰,再加上想象生動,理解書本就比較容易。反之,他們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將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為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教師應做好閱讀前的導入工作。這些工作包括:(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把問題建立在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感興趣的基礎上,服務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2)談論有關話題,或出示有關畫面、實物等,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閱讀對象背景的理解,同時可緩解讀前的焦慮感。(3)幫助排除可能影響學生理解的生詞障礙??梢杂靡耘f聯新的方法學習有關生詞、短語。
2.讀——理解教材。這同樣是輸入階段。理解教材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辨證過程,學生對閱讀對象有了感性認識,就給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礎。閱讀的種類可分為以下三種:(1)粗讀(面式讀法)。粗讀,即粗略地閱讀全篇,這是為掌握大意梗概或為弄清是否需要進一步閱讀所用的方法。(2)跳讀(點式讀法)。這是一種為尋求特定細節而放棄大部分無關內容,只需要閱讀某一點或幾點的閱讀方式。(3)細讀(線式讀法)。細讀,即詳細、逐行閱讀,以掌握全部內容甚至分析語言特點等。
3.練——鞏固知識與運用知識。這也是輸出階段。學生在理解教材后,為了牢牢記住所學知識,防止遺忘,需要做多種形式的訓練,使知識得到強化,建立聯系,并掌握運用知識的技能與技巧。練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動口、動手,所有操作過程,都應該是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有機結合。
學無止境,閱讀也無止境。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只有下定決心,糾正不良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技巧,注意平時知識的積累,改進閱讀方法,進行大量閱讀實踐,才能使閱讀理解能力達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