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偉浩 甄真
摘 要: 學習漢語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和前提,了解中國文化知識能夠幫助留學生更快融入中國的文化氛圍,領略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面向初來中國的留學生開設中國文化相關課程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北二外開設的“中國文化簡史”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文章認為講授中國文化課程時,要從教學用語、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多方面提高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留學生 中國文化 漢語 教學實踐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漢語熱”。孔子學院遍地開花,國內外的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學長期處于支配地位,中國文化教學未能引起足夠重視。針對這種情況,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針對留學生開設了各類中國文化課程,以全英文的形式授課。筆者以二外的“中國文化簡史”課程為例,談談在中國文化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1.“中國文化簡史”課程簡介
1.1教學目標: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初步認識,并培養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留學生要學好漢語,就應該了解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態。本課程從留學生視角出發,折射出中外文化的光芒。課程內容分門別類,側重于歷史人文,著重從總體上把握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態勢,并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學生應對中國文化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并能夠達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不同民族心理之間的溝通。
1.2教學內容:本課程教學內容廣泛,主要涉及中國歷代帝王、文學宗教簡史、婚俗文化簡史、戲曲文化簡史、少數民族文化簡史、傳統節日歷史演變,等等。由于文化與人類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對特定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并與留學生本土文化對比,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1.3教學模式:由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教師不可能在有限課時內講授從古至今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課程主要擷取中國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點”,通過“縱”、“橫”兩個方面,以專題介紹的方式,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及魅力。課堂形式方面,避免傳統填鴨式教學和單向傳授,而是根據課堂內容設定不同主題,采取分組討論、個人展示、小組展示、角色扮演、中華才藝學習和展示等多種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關于“中國文化簡史”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的幾點思考
“中國文化簡史”課程屬于本校重點教改項目,但開設時間較短,內容博雜繁復,還未形成完善系統化的授課模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些問題,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表達是否恰如其分,內容是否易接受,難易度是否適中,趣味性是否足夠,是否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否提高,等等。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筆者有了一些感悟和體會,在此拋磚引玉,期待同行指教。
2.1教學語言應簡單明了,不易使用過難的句式和詞匯。選修“中國文化簡史”課程的留學生大部分來自于韓國、朝鮮、日本、蒙古等亞洲國家,只有少部分意大利、法國學生,他們的總體英語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漢語水平高于英語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盡量使用簡潔明了的教學語言和句式,避免冷僻詞匯。例如,筆者在講述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時,課本中出現了中國人喜歡飲雄黃酒realgar wine,留學生基本上不知道realgar這個詞的意思。筆者放棄了這個詞匯的使用,而在課件中輔以圖片和漢語拼音的形式,講解了與雄黃相關的白蛇傳的傳說。學生對傳說很感興趣,由此加深了對端午節習俗的記憶。又如關于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課本中用了Chinese horoscope,筆者直接用twelve animals和圖片的形式加以講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可見,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影像、其他常用詞、相關傳說等多種輔助手段代替生僻詞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機械記憶中國文化的英語對應詞匯。
2.2教學內容應精煉適當,避免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源遠流長,要在一學期十幾個教學周三十幾個小時內講授全部中國文化,勢必只能填鴨式灌輸,沒有安排各種課堂活動時間,導致師生身心俱疲。因此,在學期初,筆者征求了學生意見,選取了大多數留學生感興趣的點,并圍繞這些點設計了十幾個主題,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雖然沒有做到面面俱到,但所選取的中國傳統節日、婚俗文化、歷代帝王、禮儀文化等專題都做到了充分展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課堂氣氛活躍,記憶深刻且興趣濃厚,反應良好。
2.3課堂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注重引導他們思考中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留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筆者在教授中國文化的同時,通過組織各種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思索不同國家文化的異同,探索文化共性,有針對性地與不同文化進行對比,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筆者在講授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時,分別請西方同學和日本同學介紹了萬圣節和盂蘭盆節。這些節日都與鬼魂有關,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含義。日本的盂蘭盆節來源于古代中國的中元節,卻與清明節一樣有著祭祀祖先和親人,祈求幸福的含義,在許多民俗活動方面中國有很多不同;西方的萬圣節不祭拜祖先,人們扮成鬼怪的模樣游行,充滿歡樂,類似于狂歡節。這體現了各個國家什么樣的文化差異和民族性格呢?學生各抒己見,進行了熱烈而積極的討論。又如在講解婚俗文化的章節,筆者組織學生一起觀看了中國農村和西方教堂兩對新人的婚禮視頻,然后大家就婚禮程序、服裝、用語、參與人員等進行了對比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文化環境中人們情感表達方式的異同。通過這些對比討論,學生不僅感受了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加深了對本國文化的理解,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4文化教學可與漢語教學、中華才藝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筆者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注意與漢語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學習漢語中的文化知識。例如,筆者在介紹春節時重點講解了中國的漢字“福”和“余”,為什么“福”要倒貼,為什么年畫上經常畫金魚卻寫著“年年有余”。通過了解這些漢字的意義,體會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筆者還在課上教學生簡單的太極拳招式,剪雙喜字,欣賞少數民族歌舞、品茶、猜燈謎、包餃子,等等。通過參與這些豐富多彩的中華才藝活動,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3.結語
通過“中國文化簡史”這門課程的學習,留學生初步領略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這門課程使留學生能夠更快排除跨文化交際障礙,接受和適應漢語文化,融入本地文化氛圍之中。因此,本課程的開設對于來華留學生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3]柯玲.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李珠.姜麗萍怎樣教外國人學漢語[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5]王蒙.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J].新華文摘,2006(17):16-20.
[6]李朝輝.非目的語環境中文化自然傳播的方法[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1):105-112.
基金項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4年校級留學生全英文課程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