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可妹
摘 要: 中庸之道,即所謂“執兩用中”之道,是一種極為高明的人生修養論和方法論。如果企業家將其運用到企業的文化制度中,特別是人力資源和創新活動中,就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管理會變成一門高超的藝術。
關鍵詞: 中庸之道 現代企業 管理藝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儒家十分崇尚和重視中庸之道,認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層次,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什么是“中庸”?朱熹在解釋《中庸》的篇名時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1]他還引用程頤的話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2]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原則應該是在平常生活中處處遵循的道理,也是不可改變的真理。總之,“中庸”的實質就是講求事情的合理與適度,要求人們用理智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使之既無過度,又無不及,始終保持適中的狀態。由此可見,中庸思想具有豐富的內在哲理,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不講原則、不分是非的折中主義。
將中庸之道應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孔子說:“過猶不及。”[3]過和不及都會破壞管理效果,因為管理的目的就是力求使人與物等管理對象處于合理與適度的運作狀態,發揮出最佳效益。《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之道就是讓管理者排除個人情感、好惡偏向,秉持理性的、現實主義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觀念,客觀地分析和把握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和變化,在事物的兩個極端之間擇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無過分,又無不足,既不冒進,又不保守,而是恰如其分。掌握這樣的理念和方法,對于企業營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中庸之道并不是與儒家其他思想內容相隔離的獨立觀念,而是滲透在其他思想中,與它們結合,在儒家人生修養論的各個方面和環節發揮方法論的作用。中庸之道的方法論,孔子稱之為“中行”,《中庸》解釋為“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即所謂“執兩用中”之道。應用在企業經營中,“中行”或“執兩用中”并不是一種特殊的管理方法,而是滲透到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在管理過程的每個環節中都發揮指導作用的一種理念。
例如,在一個公司中,如果紀律嚴苛,制定規章制度不考慮員工的實際困難而使他們難以執行,只是以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的條條框框約束他們,就必然導致員工產生逆反心理,與管理者感情冷淡疏遠,不會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但假若管理者只講人情不講原則,面慈心軟,對公司中的不良習氣和行為一味姑息遷就,而不加以果斷的懲罰和處理,雖然可以使上下級關系比較融洽,但容易縱容少數懶惰、奸猾之徒,導致不良風氣滋生蔓延,必然導致管理失敗。只有情感管理與制度管理相配合,在以真誠的感情感化、團結大多數員工的同時,以合理的明確的制度、紀律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為,適中地處理人情與原則的關系,才能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
應用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者要任用德才兼備之人,因為有才無德必致亂,而有德無才會導致辦事效率低下,只有恰如其分地匹配,才是用人的理想標準。同時,對人才的能力不要求全責備,關鍵是要發揮人之長處,容忍并幫助其改正缺點和不足,在這一點上也要堅持適中的原則。
企業在競爭中求生存,管理創新活動是重要一環。如何運用中庸之道呢?保守茍安、不思進取,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落后并處于劣勢地位。但急躁冒進、盲目標新立異,企圖一步到位,則面臨巨大風險。只有進中求穩,穩中有進,把企業發展前進的步伐保持在適度的范圍內,才會取得良好的創新效果。
又如,經營企業,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固然是不道德的,然而,儒家并不要求企業家完全舍利取義,而是講求經商義利合一,使義與利相得益彰,將企業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自身效益與社會效益完美地協調統一起來。
由以上例證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實際上講求的是處理事情要和諧適度,要求企業家在實施具體的管理行為時,避免極端,使領導工作的運轉始終處于一種適中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中的積極因素,并避免消極因素向不利的方面轉化。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追求和諧原則的體現,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取得管理的整合效應。
此外,《中庸》提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也。”這句話明確提出了“時”與“中”的關系,指出了“中”是隨時而中,因時而中,是根據時機的變化,靈活地、適度地處理問題,而不是不分場合、不講條件的隨意折中。隨著時機和場合的變化,怎樣做才算恰當、適中,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執著于一個凝固不變的“中”,就變成了走極端,失去了“中”的意義。儒家的這種“時中”思想對現代管理深具啟發意義,它提示管理者: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根據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使企業的運轉時時保持在和諧適中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認為,中庸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時時處“中”是一種很難做到的原則和標準,所以孔子嘆道:“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4]其意思是說,“中庸”可謂達到極致了,老百姓已經很久不能堅持這一標準,所以“智者過之,愚者不及”[5]。自作聰明的人往往自以為是,投機取巧,不肯遵循中道;缺乏足夠智慧的人不能理解和把握中道,常常不能恰當地處理問題。這提醒管理者要客觀把握經營過程中的矛盾轉化,“執其兩端”,在經營順利時,注意其潛在危機,注意其向不利方面轉化的可能性;在逆境中,要樹立信心,通過努力,爭取向好的方面轉化。只有這樣才能勝不驕、敗不餒,始終把握企業經營的目標航向。
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明的人生境界和處世藝術,它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諧”效應的基本特點。如果企業家遵行中庸之道,就會在經營管理中游刃有余,把管理變成一門高超的藝術,并達到人生和事業的極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2]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3]論語·先進.
[4]禮記·中庸.
[5]禮記·中庸.